首页 | 关于作协 | 主要领导 | 新近文集 | 推荐文章 | 文坛活动 |
散文园地 | 诗歌创作 | 小说世界 | 纪实报道 | 古典文学 | 传统艺术 |
春华秋实 | 翡翠文苑 | 椰风蕉雨 | Aneka Sastra | 友情链接 | 留言簿 |
梅北罗芳伯纪念馆历经挫折
英雄落魄海天来,笑煞庸奴亦壮哉。
梅北中学大厦右旁设有百年纪念馆。 这是加里曼丹岛上“大唐总长”罗芳伯所写《遣怀诗》,我们从这里也可略窥这位从梅县南来的唐山大兄胸襟是如何豪爽之至。罗芳伯原名罗芳,于1738年出生在广东嘉应州(今称梅县)石扇堡大岭下,他于1795年在坤甸因病逝世。 罗芳伯,原名罗芳,清乾隆三年(1738年)出生于梅县石扇农家村。幼年在在乡耕牧与教书为业,因不堪当时满清政府的压迫,曾参加天地会“反清复明”的地下活动,东窗事发后,率领一群同道中人远涉重洋,于1772年秋抵达婆罗洲西部(今为西加省)。许多史籍或前辈所写纪实文章载为:“负奇气,性豪爽,尤喜结纳”“自幼学文习武为群儿冠”“尝于学书习剑之余佐治耕牧,遇事勤奋,乡里称之”。 乾隆37年(1772年),罗芳柏与百余名亲戚朋友结伴而行,从虎门“觅出海之路,一帆高挂,飘入万里长空”,漂洋过海来到当时传为“盛产金矿和钻石”的婆罗洲——现时的印尼西加省。 梅北中学大厦二楼的罗芳伯纪念室其实为专题研究中心。 起初,罗芳伯以教书为业,因有文化、有胆识、有才能,又懂中国武术,性格豪爽,好交友,既能团结华族,又能与当地土著合作,深受社会大众拥戴。当时,荷兰殖民主义者于1602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并向加里曼丹和苏拉威西等岛屿进行武装入侵,掠夺当地天然资源和香料等土产,而西加省内部又有至少7个武装采矿公司之间互相争斗,内忧外患极为剧烈。罗芳伯在西加省的坤甸有了社会生活基础后,便积极联络当地苏丹和大雅族(Dayak)领导人,成立了华族与土著相结合的军队,多次奋力击退荷兰殖民军在坤甸一带的武装侵略。 接着,卡江(Kapuas)下游的地方酋长经常挑拨华族与大雅族之间的团结。罗芳伯在次联络当地苏丹的势力,东征西讨,平复了东万律(Mandor)及其附近地区的顽劣酋长。1777年,鉴于苏丹与当地人民的建议和要求,以东万律为总部,在纵横数千公里包括山口洋、沙拉满、弟恩、猪打崖、坤曰和龙冈等地建立“兰芳公司”,并履行“兰芳大总制”。当时加入“兰芳公司”的大约11万民众一致推举罗芳伯为“大唐总长”,昵称为“芳伯”,“罗芳伯”之名也因此传诵千秋。 根据徐继畲在《瀛环志略》所说:“近年粤之嘉应州人,入内山开矿近已逾万人。择长老为理事,谓之客长,或一年或二年更易。丁口税银由客长输荷兰 ,洋船凳头,亦荷兰征服收。”说明了兰芳公司并不是“独立政府”或“共和国”的性质,因为兰芳公司要向当时殖民政府纳税,表明两者之间是从属关系,而非独立国家。 笔者(左)聆听李佚校长的讲述。 根据《兰芳公司历代年册》和一些文坛前辈所说,罗芳伯当时是从西加省三发(Sambas)上岸的。此处“但见长林丰草,广袤无垠”,当地土著以狩猎采野果为生,整个一个荒蛮之地。但在罗芳伯的眼里,这地方将是“沃壤千里,所谓天府胜地也”。 在罗芳伯到来之前,坤甸附近的东万律和茅恩等地当时已有来自潮阳、揭阳等地华人聚集而居,还组织了“聚胜公司、四大家围”。而在另外附近的地方,则有来自潮州的大埔人居住,双方经常发生纠纷。后来,经过《年册》所描述的“虎头燕颔,长耳方口,喜怒不形于色”的罗芳伯的调解后,大家不但相安无事,而且还团结起来。 据说,当时在明黄地区有一群由叫刘乾相所领导的500多名土匪所占据,这群土匪武艺高强,非常强悍,连当地苏丹也感到“鞭长莫及”。刘乾相对罗芳伯不但不服,而且还有吞并兰芳公司的意思。罗芳伯当时动员属下武装人员说:“消灭了刘乾相,我们再吃早饭!” 结果罗伯芳的弟兄们仅花去一早上就破了刘乾相六个大寨,此战役被称为兰芳公司史上的“第一血战”。罗芳伯还派兵帮助坤甸苏丹平复各地的叛乱和土匪活动,苏丹感激之下,两人成了结拜兄弟。 “兰芳大总制”上建总厅,下由各级人员辅政,组织地方自治机关,任命华族及土著领袖成为各级机关首长和副首长,施行德政,成为世界近代史上最早建立的民主政体雏型。罗芳伯任“大唐总长”期间,领导团结当地各族居民,共同改进落后的农耕技术,变荒山野岭为肥沃的良田;并扩大矿务事业,发展交通运输,兴办学校,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 在保卫治安方面,罗芳伯组织青壮年参加军事训练,平时又务农、务工和经商,并设有兵工厂,生产枪支弹药,建立巩固的防务系统,若遇上侵略者来犯,华族和大雅族等组成的防御部队便可及时反抗回击,妇女儿童们则担任物质供应任务,这就是“兰芳大总制”的全民皆兵措施。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兰芳大总制辖区内秩序井然,各安其业,由荒凉之地一跃成为富庶的“金矿之乡”“鱼米之乡”,成为当地华族、大雅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美丽的家园。 1795年,即是“兰芳大总制”成立19年之后,罗芳伯因病在坤甸逝世,终年58岁,临终前他推荐客家人江戊伯继任总长,基本上保证了当地社会稳定的治安。“兰芳大总制”前后选举过12位总长,历时108年,直至公元1884年才被侵入西婆罗洲并占领坤甸的荷兰殖民军消灭。而“坤甸”的地名也就从此时一直传下来的。 李佚校长自小便对罗芳伯及其“兰芳公司”深感兴趣。 说到东万律,应提起当地华族所参与的抗日斗争,后来促使日本侵略军大肆屠杀当地居民的浩天罪恶。当地华族之所以勇于抗日,主要是因为罗芳伯威武不屈精神使然。事源日军南侵时(约1942年),西加省华族联合当地兄弟民族以游击战和地下活动反抗日本侵略军,这事令日军视如眼中钉,后来日军于1944年6月28日在东万律把包括数百名抗日志士在内的2万多居民用机关枪扫射杀害,并掩埋在一个大坑里,这就是“东万律万人坑”惨案。 笔者随行的客家文化访问团在梅县梅北中学找到了“罗芳伯纪念楼”。虽然这里的“罗芳伯纪念室”没有过多的历史遗迹,但我们却见到了罗芳伯及其兰芳大总制的活教材——梅北中学校长李维辉(笔名李佚)。梅北中学本身成立于1907年,是一间历史悠久的校舍。李佚不仅是教育界专才,他也是一位默默耕耘的历史研究专家,他穷30多年的研究对象就是罗芳伯及其“兰芳公司”。 李佚校长向笔者坦诚说,他在年幼时曾听过其叔父讲述罗芳伯在南洋所作所为,从小便对“兰芳公司”感到浓厚的兴趣,他在梅北中学执掌教鞭以来便开始收集有关的资料,获得《罗芳伯略史》一书及一些有关罗芳伯的照片之后,他便在校舍内建立了“罗芳伯纪念堂”。 根据梅县梅北中学所提供的资料,1937年正当中华民族抗击日军入侵之际,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呼吁社会“众志成城”报效国家,同时也解决教室紧缺的现象,梅北中学董事会决定在该校南端成立“罗芳伯纪念馆”。当时校董张开灵自告奋勇前往南洋募捐义款,获得侨商章造时、李启我等大力资助,于1940年5月在学校大钟楼斜对面,南斋小学教室侧面建成了“罗芳伯纪念馆”。 从客家围屋“外严内松”的建筑物可看出团结奋进是客家精神的核心。 然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爆发之际,罗芳伯瓷像及纪念碑皆被砸碎。1986年,梅县教育局拨款1.2万元人民币重修“罗芳伯纪念馆”。 尔后在2005年7月,“罗芳伯纪念馆”因地基下沉,墙体开裂成危楼,梅北中学当局发动校友募捐再行修整,把原来的木质结构改为钢筋水泥框架,于2006年4月成为现时的四层楼房的“罗芳伯纪念楼”。这次动土的同时也美化了整个校园,总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耗资70多万元人民币,其中梅县人民政府拨资10万元,校友彭淦波捐20万元,各地校友也有捐助。 根据李佚的研究,所谓罗芳伯在建立“兰芳公司”之后曾返回梅北镇的西南村探亲,此事甚有疑点。因为当时满清政府视海外华人为“天朝弃民”,罗芳伯本身又是朝廷“杀无赦”的通缉犯,而“兰芳共和国”成立之始,乾隆皇帝也还在,罗芳伯做事胆大心细,“兰芳公司”也正当需要治理之际,罗芳伯绝对不会如此冒险的。 罗芳伯和他成立的“兰芳公司”,深受西加省各地居民的赞颂,目前还保留了许多纪念遗迹,其中是东万律的芳伯公学,坤甸的罗芳伯纪念厅和墓园,淡水港有兰芳公馆,新埠头有罗芳伯庙与“兰芳总制”石旗杆等,而梅州梅北中学罗芳伯纪念堂的罗芳伯纪念室则有丰富的历史文献,包括了李佚这位活教材。 台湾投资家罗先生聆听李佚校长讲述罗芳伯的历史后,深为罗姓先辈的英雄事迹感到自豪,他表示回到台湾之后一定要告知那里的亲友,并选择适当的时间带领一个文化旅游团再次到梅州观光,甚至还要来到印尼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山口洋等地探访罗芳伯历史遗迹。 |
|||||
Perhimpunan Penulis Tionghoa Indonesia (c)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