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艺术
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也是中国古老的剧种。皮影戏演出用的“影人”,是用驴皮,或用牛皮、羊皮经过硝制刮平,根据剧中的角色和衬景的设计,进行雕簇、敷色、熨平、装订,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的透射,将影人映现到屏幕上(俗称亮子)。随着乐器伴奏和唱腔配合,便成为“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意趣盎然的活动艺术形象了。
因此,雕簇皮影在古代便是专门的技艺,经过千百年,一直相延到今日民间,成为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历史渊源
皮影戏是中华民族出现最早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俗称“灯影戏”,又有“电影始祖”之美称。皮影是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皮影戏的表演道具,而皮影戏则是中国古老而精美的傀儡戏,它是利用灯光将兽皮雕刻的各种人物雕像、景物映在幕布上演出,故而得名。法国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称它为“世界电影的始祖”。皮影与民间剪纸艺术相通,它吸取了剪纸的艺术方法,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富有韵律,花纹图案富有装饰性。
相传皮影起源于汉代(公元前200年),兴于隋、唐、宋。发祥于陕西地区,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际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
据考证,陕西关中(西安)地区为皮影发祥地,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由于中国幅员广大,所以皮影艺术在不同地区,发展成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就皮影人物的造型而言,地域性特征也十分鲜明。从大范围上讲,中国西北与东北部两大区域,都各自形成了成熟的独立、完整、系统的美学模式,二者都是中国皮影形象的代表。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不同,皮影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方特点。如四川皮影尤存汉魏石刻简约纯朴的古韵;陕西皮影留有唐宋壁画雍容华贵的遗风;河北滦县皮影可觅明清仕女画俊俏的芳姿,可谓春兰秋菊,各显其美。
以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北部地区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特点是精细秀丽。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身条纤瘦,莲指修长。其脸形为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小口,细眉细眼。面容轮廓线不涂色。人物的长须长发常是用真头发贴上去的。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脚翘,带有动感。而以河北为代表的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传统皮影,人物造型是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人物身条浑厚,手指若伸若握抽象简洁。生、旦阳刻空脸的脸形为6字形通天鼻,红唇尖翘,环眉凤眼。面容轮廓线着黑色,于幕前观看十分清晰透亮。人物的长须长发也是皮刻而成,除甩发用黑线制作外,一般不用真发。男角两脚靴底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便在表演时静动分明。明清时期是皮影戏的鼎盛时期,至民国和新中国建国初期,长盛不衰。陕西、四川、河北、甘肃等都是皮影戏表演的活跃地区。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中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际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相赠。
根据文献记载,早期的影戏是纸影,后演变为皮影剧院,现山西省孝义县尚存纸窗影戏,可能在皮影戏邮现后,纸影戏仍继续流传(现变为“纱窗影戏”)因纸窗影戏透明度差,其影人雕簇粗犷简练。据老艺人介绍:此影人系明末雕刻,到清末头盔残破,重补雕刻完整。纸窗影戏影人现很罕见。
影戏戏班无“行头”(供演员扮角色用的衣箱、盔头箱等)演出时以“把匣”里的影人为角色分为:神、仙、文、武、生、女、卒、首八种行当,每一“把匣”中的影人角色又分左右两部,左方都属正面人物,右方则相反。
根据中国历代史书对中国皮影戏的评估与说明,可归纳如下数点:
- 皮影俗称灯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源于2000余年前的中国古代长安,盛行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行,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 皮影选用上等牛皮,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而成。
- 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 皮影多见于中国北方农村以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在长期流变中皮影戏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如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陈龙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等,重点流行的陕西还分西路、东路两大派别,风格各具特色。
- 皮影是民间皮影戏所用的皮制人物形象。皮影的制作,最初是用厚纸雕刻,后来采用驴皮或牛羊皮刮薄,再进行雕刻,并施以彩绘。风格类似民间剪纸,但手、腿等关节分别雕刻后再用线连缀在一起,表现能活动自如。
中国皮影戏趣味事物
社火
社火源于古代的驱傩。西周和汉代,宫中设有驱傩的官员,每逢腊月初一,举行大傩,带关不的份方相氏,戴假面,黄金四目,玄衣朱裳,身披熊皮,扬戈执盾,率面余人扮的“侉子”和十二兽,在宫内边舞边喊,驱逐疫鬼。后传入民间,演化成傩舞和傩戏。陕西的社火,实为傩舞。到明代又将高跷,采莲船,走解、地吊、锣鼓细乐,以及傀儡戏加了进来。从驱疫鬼到娱神,发展为元宵节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图中牛车上,由三个孩子扮的白蛇传断桥场院面,陕西称为“信子”,即宋代流传达室至今的“肉傀儡”,由孩子扮戏中傀儡人物,或由大人擎到肩上,或载到马车上游行,不说不唱,动作由下边的人指挥。精初,北京称肉傀儡为“连像”,后称为“耍小孩儿”。
象车
象车是陕西东路碗碗腔皮影戏一般小型箱底中的道具,雕工精巧,演出时配以龙旌,凤羽扇等道具,构成帝后出巡的尊严壮观场景。据皮影艺术人介绍:演轩辕黄帝到甘肃平凉崆峒山访广成子论道时乘象车;禹王出、巡时也乘象车。
春秋配
《春秋配》里,是贾氏之角色。贾氏为商人姜韶之继妻,虐待前妻之女秋莲,常逼秋莲入山采柴,幸得乳母护之。后秋莲遇书生李春发赠金救苦,经辗转曲折,贾氏终被判刑,李春发得与秋莲成婚。
刘金定招夫
刘金定占双锁山为王,树立“招夫牌”胜者愿许终身。宋将高怀德之子君保征南唐路经此山,打坏招夫牌子,被金定擒住,允助宋攻打南唐。君保去后,刘金定赴寿州与郡保成婚,时寿州城被围,刘金定突围入城,自称许婚高君保事,赵匡胤诓刘出于见高,以试其勇,刘力杀四门,大败敌兵,终于君保相会成婚。
程玉凤悔婚
明末,兹州大户胡全口吃又曲腰,见少女程玉凤貌美,托田媒婆前去说亲,女方以相亲以后再定,择期前往;能恐口吃现丑,婚事不成,乃令书僮于椅后代答已言。程家不知是计,允婚。后事泄,程家反悔。胡全怒,率众前往抢亲,归途过金溪岭,巧遇李自成起义,救出程玉凤,杀退胡全及恶奴。
金锭骂城
《三皇宝剑传奇》影戏里有《骂城》一出,演唐朝薛仁贵家贫,少年从军,因病倒卧在樊家庄。樊仁怜其英才,将其救俞,并把女儿金锭许配与仁贵。仁贵征战八年,立功擢为元帅,挂印征西,兵驻锁阳城,金锭闻知,前往相认,薛因唐王在侧,怕有欺君之罪,闭关不认。金锭历数八年苦节及路途辛苦,骂仁贵忘恩负义。唐王闻知,令开城迎入。
窦娥冤
《窦娥冤》为元朝关汉卿名著,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主要是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此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其中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剧中《走法场》唱词其中有咏:
又听得法场外人声呐喊,都道说我窦娥冤枉可怜!虽然是天地大无处申辩,我还要向苍弯诉苦一番:……这官司眼见得不明不暗,那赃官害得我负屈含冤;倘若是我死后灵应不显,怎见得此时我怨气冲天!我不要半星红血红尘溅,将鲜血俱洒在白练之间;四下里望旗杆人人得见,还要你六月里雪满阶前;这楚州要叫它三年大旱,那时节才知我身负奇冤!
唱词声声沥血,令人非常感动,也是作者秉承中华文化呕心之作。加上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凸现了中国尊老敬贤的传统民俗。
黄粱梦
黄粱梦是中国元代著名文人马致远名著。故事简述如下:
士人吕岩,字洞宾,赴京应试,在邯郸道黄化店休息吃饭,正阳子钟离权也进店点化他。洞宾却不受教化,在困倦睡去,钟离权借机让他在梦中轮回,使他看破酒色财气。
梦中,洞宾已高升为兵马大元帅,并入赘高太尉家,生有一子一女。因遇到吴元济造反,洞宾领兵讨伐。高太尉设宴送行,洞宾因饮酒呕血,因此戒酒。在阵前,洞宾受吴元济金珠行贿,不战而回。到家,发现妻与人私通,其妻在畏惧下,密告洞宾纳贿纵敌,洞宾被发配到沙门岛。流放途中,饥寒交迫,投宿在老妇家,其子打猎回来,摔死洞宾子女,又追杀他,不觉惊吓醒来,才知是浮梦一场。洞宾醒后,见黄化店王婆所煮的黄粱米还未熟,而自身在梦中已历尽酒、色、财、气;人、我、是、非;贪、嗔、痴、爱;风、霜、雨、雪。于是省悟,随钟离权学道,位列仙班。
汉宫秋
《汉宫秋》是马致远另一篇精彩作品。其中说汉元帝沉溺声色,满朝文武腐朽无能,毛延寿为元帝选美过程中向昭君贿赂未遂,便将美人绘像破坏,使昭君不获君王召见。后因偶然机会见到元帝,被元帝宠幸,封为明妃。毛延寿自知罪恶败露,于是畏罪潜逃,向匈奴奉献美人图形。匈奴王得到昭君画像,派兵侵犯汉朝边境,强索昭君。汉朝“兵马不利”,满朝文武束手无策。危难之际,昭君情愿和番以息刀兵。元帝无奈,在灞桥饯送昭君。昭君行至汉匈交界处,自投黑江而死。元帝孤身只影,对着美人图,在秋夜的雁声凄楚中,无限思念昭君。最后匈奴王见昭君已死,绑送毛延寿来汉朝斩首,情愿重新讲和。
琵琶记
元朝戏剧空前发达,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就是元末高明所作的这部《琵琶记》。故事中说,东汉陈留郡书生蔡邕,字伯喈,与新婚妻子赵五娘感情恩爱。但在父亲殷切期盼下,只得离家进京赴考,以求光耀门楣。
发榜后,伯喈高重头名状元。京城里的牛丞相,立刻奏请皇上降旨赐婚。伯喈虽百般推辞,仍无法抗命,只得入赘牛丞相家,但始终郁郁不乐。
五娘在丈夫离家后,独立奉养公婆。但因家境贫寒,又遇灾荒,生活非常困苦。公婆死后,五娘亲自挖土筑坟,安葬公婆。然后,便带着手绘的公婆画像,背着琵琶,一路行乞走唱,到京城寻夫。
因缘际会下,五娘进到牛府帮佣。牛氏无意间知道五娘竟是丈夫的元配,对五娘的遭遇,既同情又感动,于是协助五娘与伯喈夫妻相认。并因五娘的孝行,蔡氏一家获得皇上的旌表,伯喈便带着五娘与牛氏回乡为父母守孝三年,以尽全孝道。
西厢记
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作家王实甫王实甫名著。故事简述如下:
唐德宗时,已故的崔相国千金崔莺莺,伴随母亲护送相国灵柩回乡,暂时住在普救寺。无意间与书生张君瑞相识,双方互有好感。
此时忽然发生河桥兵变,贼将孙飞虎带兵包围普救寺,声言要强索莺莺为妻。危急间,崔夫人宣布:如果有人能够退兵解围的话,愿把莺莺嫁给他。于是张君瑞出面,商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出兵援助,并顺利杀退贼兵。
事后,崔夫人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嫌弃张君瑞功名未就,而拒绝亲事,只让莺莺与张君瑞二人以兄妹之礼相见。两人婚事受阻,伤心绝望,幸好有红娘热心的奔走撮合,并严正的指责崔夫人悔婚背信,有辱相国家谱,逼得崔夫人为顾全体面,只得勉强允婚。并在张君瑞考中状元后,回来迎娶,二人终成眷属,有了美满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