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tau banner
首页 关于作协 主要领导 新近文集 推荐文章 文坛活动
散文园地 诗歌创作 小说世界 纪实报道 古典文学 传统艺术
春华秋实 翡翠文苑 椰风蕉雨 Aneka Sastra 友情链接 留言簿

走近《三国演义》(上)
林义彪(石秀)

一、“桃园三结义”的利与弊

东汉灵帝光和(178-184)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钜鹿郡(今河北省新河县一带)不第秀才张角上山采药,得到了碧眼童颜的“南华老仙”亲授的天书《太平要术》三卷,邀两个弟弟组织“黄巾军”聚众起义。张角自封“天公将军”,封大弟张宝为“地公将军”,封二弟张梁为“人公将军”。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些煽动性很强的口号。起义军声势浩大,所向披靡。起义军进犯幽州(今河北省一带)时,幽州太守刘焉急急忙忙出榜招募义军。榜文发行到涿县(今河北省涿鹿县)时,引来了许多英雄豪杰来应征。

在众多应征义军的英雄豪杰中,有三个素不相识的草莽英雄不约而同地走在一起了。

第一位是刘备(公元160-223年),字玄德。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凃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贩履织席为业。”陈寿《三国志》评价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诚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克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因耳朵长,长相不同凡人,当时人称之为“大耳儿”。刘备论辈分还是汉献帝刘协的叔叔,所以叫“刘皇叔”。小说中的刘备为人忠厚,甚至有点窝囊,而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血性男儿。《三国演义》第二回写张翼德怒鞭督邮,而历史上却是刘备怒鞭督邮的。

第二位是张飞(公元165-220年),字翼德。涿县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世居涿县,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第三位是关羽(公元160?-220年),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省解虞县)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凃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离江湖,五六年矣。”陈寿《三国志》评价关羽、张飞:“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这三位社会底层的血气汉子,由张飞倡议,在张飞的桃园里结拜为异性兄弟:“念刘备、关羽、张飞,虽为异性,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按年龄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得到了中山(今河北省定县)的贩马富商张世平、苏双的帮助,招募义兵,组织地主自卫武装。刘备订造了双股剑;关羽订造了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张飞订造了丈八蛇矛。

在“桃园三结义”后,依靠以刘、关、张三人为中心,加上军师诸葛亮,团结广大军民,建立了与魏国、吴国相对抗的蜀汉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在这里,毫无疑问的“桃园三结义”的因素,奠定了蜀汉国的政治、军事的基础。

后代不少人也通过两个人、三个人以及更多的人结拜兄弟(或者成为“拜把子”的方式)凝聚力量,团结人群。在与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中做出贡献。

就蜀汉国而言,“桃园三结义”有利也有弊,而且弊大于利。“结义”使人固执,使人盲目,使人失去了理智。可以说,“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桃园三结义”的“死约”,因关羽的刚愎自用、骄傲轻敌,张飞的鲁莽暴躁、不识大体,刘备的固执无能、意气用事,断送了蜀汉国的相当强大的军事基础。

当时关羽镇守荆州(今湖北省荆州市,武汉市以西)一带,北有曹操的军队,东有吴国的军队。蜀汉国、魏国、吴国三国势力分据荆州一带,战事不断。关羽认为“东吴吕蒙病危,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患!”东吴守将吕蒙故意拆了“烽火台”,以麻痹关羽的警惕性。后来,战事不断,关羽节节败退,竟然被东吴无名将领马忠所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年)十月被东吴军队杀害,时年五十八岁。吴国为了转移目标,故意制造矛盾,把关羽的头颅寄给曹操,使得关羽成为一位首身埋在异处的大将军。

这里顺便讲一下:让关羽镇守荆州是安排错了。如果命令“五虎将”之一的有勇有谋、谦虚谨慎的赵云(子龙)镇守荆州,就不会发生“失荆州”之事,蜀汉国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

关羽就义后,张飞在阆中(今四川省境内)知道了二兄遇难,“旦夕号泣,血湿衣襟。诸将以酒相劝,酒醉怒气愈加。帐上帐下,但有犯者即鞭挞之,多有鞭死者。每日望南切齿怒目怒很,放声痛哭不已。”张飞不看具体条件,强迫命令部下在三天内制好全军所用的奠祭关羽的白旗白甲。末将范疆、张远要求宽限时日,被张飞下令“鞭背五十”,并对范疆、张远威胁说:“若违了限,即杀汝二人示众!”范疆、张远二人商量:“比如他杀我,不如我杀他。”当晚,趁张飞酒醉时,两人杀了他。张飞死时五十五岁。范、张二人割了张飞的首级,带着数十人投奔东吴。

刘备刚登基称帝不久,获悉两个结拜弟弟已死,悲痛欲绝。为了报仇,刘备不顾军师诸葛亮和老将赵子龙的劝阻,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八月“统精兵七十余万,御驾亲征。兵屯白帝城(今四川省奉节县东南)时,东吴派诸葛瑾前来道歉、求和,希望以大局为重,大事化小。刘备竟然忘记了蜀汉国一贯坚持的“联吴抗魏”的政治和外交的方针,继续东进。

且说刘备并非一员运筹帷幄的统帅,没有统帅千军万马的魄力。《三国演义》写道:“却说先主自猇亭布列军马,直至川口,接连七百里,前后四十营寨。”知道了东吴派陆逊为主帅,刘备更是轻敌说:“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孔明得知蜀军布阵后“拍案叫苦”。当获悉是刘备自作主张布阵后,孔明大叹:“汉朝气数休矣!”陈寿《三国志》载:曹操听到了刘备连营七百里的布阵后,也评论刘备“不会用兵”。而被刘备瞧不起的三十九岁儒将陆逊于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六月,出奇兵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蜀汉国的主力不堪一击,刘备惨败收残兵入川。第二年四月,六十三岁的刘备死前在白帝城(今四川省奉节县东南)向军师诸葛亮托孤。可怜诸葛亮独木苦苦地支撑着乱局。

如果关羽不轻敌,如果张飞不暴躁,如果刘备能冷静地权衡利弊,倾听诸葛亮和赵子龙的忠告,牢记着“连吴抗魏”的外交方针,历史可能将改写。然而这些“如果”只是后人的议论与惋惜,而桃园结义的“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弊病,却是一切灾难的根源。

二、曹操与曹家军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和文坛盟主。《三国志》称曹操“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裴松之注:“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曹操本姓夏侯,父亲夏侯嵩给宦官曹腾当养子,故改姓曹。《三国志》称:“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臭名昭彰。《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写道:“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称‘十常侍’。”曹操的父亲夏侯嵩因为当了宦官曹腾的干儿子,才能做到“太尉”这样的高官。曹操是中国历史上集英雄、奸雄、奸贼于一身的最富争议性的性格复杂的人物。“横看成岭侧成峰”(宋人苏东坡吟庐山诗句),看你站在什么立场而言。专家学者从“大节”上看曹操,而老百姓更多的是从“小节”上看曹操。至今京剧脸谱中的曹操,依然是“大白花脸”,几千年来已根深蒂固了。如果换一种脸谱出场,观众一定哗然。这就是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的悲哀。曹操出身宦官家庭,少年时品行恶劣。错杀吕伯奢一家,还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以及后来掌权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加上当时人的评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等等,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自然而然地构成了一幅奸雄、枭雄的形象。况且,正统观念由来已久,千余年来人民大众一贯把曹操当为反派人物。这种“传统的印象”是很难抹去的。以至于专家学者已经为曹操翻了案,下层民众依然把曹操视为奸雄。虽然曹操统一中国有功,成为超世的豪杰,但是在历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曹操依然成不了正派人物。《三国志》称历史上的曹操“明略最优”、“揽申(引者注:法家申不害)、商(注:法家商鞅)之术”、“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用人唯才,重视农业生产,生活俭朴,提倡节葬;与人议论,谈笑风生。曹操历来就是这么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人物,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或是功过相抵,见仁见智。千秋功罪,实在难以评说。除非是历史学家,一般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很难对曹操这个复杂的人物产生好感。不过平心而论,曹操还是功大于过的。中国近代伟人毛润之,以他自己革命实践的切身体会,十分推崇曹操。在解放战争初期,不得已撤离延安时,毛泽东轻装上阵,还是带了一部《三国演义》沿途审阅。

《三国演义》英译的书名为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意思是“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西方汉学者米勒(Roy Andrew Miller)曾为《三国演义》的英译本写序称:“这部书是以人类野心的本性为主题的小说。”这话极有启发性。曹操、刘备、孙权都以自己的“人类野心的本性”来攻打对方。“一将成名万骨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我们在评价历史上任何一位统一中国的政治家,除了看到了在国家统一之后,人民能过着安定的生活等等的功劳外,千万不要忽略了“统一”是无数次的丧失了千千万万人的性命的“为一己之利”的战事累计的结果,并非是一小撮人真正为广大民众利益而奋斗的结晶。

必须指出:曹操善于抓住历史的机遇,靠着一支实力强大雄厚的“曹家军”,创立了魏国。董卓的部下烧毁了京都洛阳城宫殿,曹操不失时机地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固然是为他一己之利着想的,但是,在群雄并起的年代里,客观上也起了稳定中原局势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平定战乱的局面,有利于减轻当时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曹操领军建安文坛。虽然曹操的儿子曹植的诗赋是建安文学的顶峰,不但数量多(存世八十多首),而且艺术水平高。在曹植身边,也团结了许多青年诗人,但是不管怎么说,曹植还是受曹操所挟制的。曹操爱好诗章,好写汉乐府歌辞,以四言和五言为主,传世共有《乐府歌辞》二十一首。曹操能从民间文学汲取营养,摆脱古典诗歌的束缚,诗调慷慨悲歌,气势雄宏,反映出建安那个丧乱的时代。

请看《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曹操的出场:

“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须,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曹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

这些叙述很得体,并无夸张造作,说明了曹操的奸诈、权变是从小时候培养起来的。

曹操二十岁时,按《三国志》叙述:“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曹操官拜骑都尉,为皇帝的侍从官。黄巾军起义,曹操在陈留(今河南省陈留县)起兵,靠着征讨黄巾军起家。平定黄巾军后,曹操受封济南相。后来,官渡一战,曹操击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中国。

曹操一向有勇有谋,办事认真,善于用人。曹操之所以能够有如此的文功武略,全靠一支实力强大的“曹家军”和从黄巾军投降过来的二十多万的“青州军”。曹家军的主要将领来自原姓“夏侯”和冒姓“曹”。陈寿《三国志》中《诸夏侯曹传第九》为这些将领立传。

来自“夏侯”姓的有:

夏侯惇,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夏侯婴的后代。十四岁时拜师求学。有人侮辱了他的老师,他毫不犹豫地把那人杀了,“以烈气闻”。曹操起兵时,夏侯惇为裨将。不久,升司马,升校尉,任东郡太守。“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伤左目”。《三国演义》第十八回写夏侯惇追赶吕布的部将高顺时,被阵上曹性一箭射中左眼。夏侯惇大叫一声,用手拔箭,连眼珠都拔出。夏侯惇高呼:“父精母血,不可弃也!”把眼珠吞下,然后一枪刺透曹性的脑门,当场毙命。从此,夏侯惇成了独眼龙,成为曹操麾下的一员屡建战功的猛将。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平时,夏侯惇受曹操器重,拜前将军,常与曹操同车出发,又能自由出入曹操卧室。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升大将军,几个月后病死。

夏侯渊,字妙才,夏侯惇的同族弟弟。夏侯渊的妻子是曹操的内妹。曹操未出仕时犯了案,夏侯渊替他受罪。后来曹操努力营救夏侯渊出狱。曹操起兵时,夏侯渊任司马、骑都尉,陈留、颍川太守。后升护军将军,连建战功。曹操拜夏侯渊为征西将军,守汉中。夏侯渊不慎被蜀汉的“五虎将”之一黄忠袭击战死,谥号愍侯。儿子夏侯楙承袭爵位。

夏侯尚,字伯仁,夏侯渊的侄儿。夏侯尚与曹丕交情好。封平陵亭侯,升散骑常侍、迁中领军、征南大将军、昌陵乡侯。

来自“曹”姓的有:

曹仁,字子孝,曹操的堂弟。曹操起兵时,曹仁集结当地少年千余人,随曹操征袁术、战吕布,屡立战功。曹仁有谋略,拜广阳太守,以议郎督骑。官渡之战,曹仁出谋划策。后拜征南将军。常出奇兵制胜,曹操称赞他:“将军真天人也!”封安平亭侯。曹仁年少时散漫,当将领时,治军严谨。曹丕即位后,拜曹仁大将军、大司马,后病死,谥号忠侯。

曹纯,曹仁胞弟。最初以议郎参司空军事,善于计谋,后封高陵亭侯。死后谥号威侯。

曹洪,子子廉,曹操的堂弟。曹操征董卓,在荧阳被董卓的部将徐荣所败。曹操的战马死了,后面追兵甚急。曹洪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说:“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曹操十分感动地说:“吾若再生,汝之力也!”曹洪渡水而还。后屡建奇功,拜鹰扬校尉,升扬武中郎将。天子迁都许昌后,拜曹洪为谏议大夫。征刘表,屡建战功,升厉锋将军,封野王侯。曹丕即位,恨曹洪吝啬,“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众人哭泣求饶,才不死。明帝即位,拜曹洪为后将军、骠骑将军。死后谥号恭侯。

曹休,字文烈,曹操族侄儿。曹操起兵时,曹休改姓换名辗转才找到曹操。曹操对部下说:“此吾家千里驹也。”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叫曹丕经常和曹休在一起。拜曹休为都尉,跟着曹洪参谋军事。曹休屡建战功,拜中领军。曹丕即位后,拜曹休为领军将军,封东阳亭侯。夏侯惇死后,曹操升曹休为镇南将军,都督诸军事。征伐孙权,封征东将军,扬州刺史,封安阳乡侯。后升征东大将军,督张辽等及州郡二十余军。明帝即位,封长平侯。病死后,谥号壮侯。

曹肇,曹休之子。为散骑常侍,屯骑校尉。

曹真,字子丹,曹操的族侄儿。曹操起兵时,曹真的父亲也跟着招兵买马,被州郡长官杀害。曹操可怜幼小的曹真,把他视为自己的儿子,让他和曹丕他们一起玩。狩猎时,被老虎追赶。曹真镇定地开弓,射死老虎,被曹操封为虎豹骑。讨灵丘贼,封灵寿亭侯。后拜中坚将军。夏侯渊战死阳平,曹操拜曹真为征蜀护军。曹丕即位后,封曹真为镇西将军,统帅雍州、凉州军事,进封东乡侯。后升上军大将军。明帝即位,拜曹真为大将军,封邵陵侯。

曹爽,字昭伯,明帝即位后,授予散骑侍郎,迁城门校尉。后加散骑常侍,武卫将军。明帝生病,召曹爽进寝室内,拜大将军,辅助政事。

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曹操的亲信如云,加上兵多将广,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魏、蜀、吴三国演义的结局,用古人的眼光看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没有什么正义可言,而用现代人用整个国家的立场来看他们的政治倾向:魏国曹操是改革派,蜀国以刘备、诸葛亮为代表是保皇派,而吴国的孙权是分裂派。

曹操看到了以及四百多年历史的汉朝已经奄奄一息,需要有一个朝气蓬勃的新时代来代替。他的下天子以令诸侯,无所不用其极,目的在于创造一个新时代。可是,曹操是一个不彻底的改革派。他明知“司马懿狼行虎步”,而不彻底清除司马氏的势力,以至于政权旁落在司马氏手中。曹操一族空忙一场。

刘备是“中山靖王”的后裔,就凭这一点关系,成为诸葛亮尽忠的对象。阿斗是个愚蠢的小孩,诸葛亮还是死死抱住不放。诸葛亮保皇派的形象昭然若揭。

孙权占据长江天险以南的富庶地区,闹分裂,最后还是用武力才能统一。

三、孙家称霸江东

与魏国、蜀汉国抗衡的吴国则是从孙坚开始奠基的。

孙坚(公元156-191),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春市)人。《孙子兵法》作者、大军事家孙武的后裔。孙坚少年时见义勇为,敢于抗暴。《三国演义》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写孙坚的出场:

“忽见正东一彪人马到来。为首一将,生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吴郡富春人也,姓孙,名坚,字文台。乃孙武子之后。年十七岁,与父至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见海贼十余人,劫取商人财物,于岸上分赃。坚谓父曰:‘此贼可擒也。’遂奋力提刀上岸,扬声大叫,东西指挥,如唤人形状。贼以为官兵至,尽弃财物奔走。坚赶上,杀一贼。由是郡县知名,荐为校尉。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妖贼许昌造反,自称阳明皇帝,聚众数万。坚与郡司马招募勇士千余人会合州郡破之,斩许昌并其子许韶。刺史臧旻上表奏其功,除坚为盐渎丞、盱眙丞、下邳丞。今见黄巾寇起,聚集乡中少年及诸商旅,并淮、泗精兵一千五百余人,前来接应。”

董卓作乱时,大烧洛阳宫殿。孙坚带兵到宫殿一带巡视,发现了“殿南有五色豪光起于井中”。孙坚命军士打捞,发现一妇人尸体,颈下系一锦囊,打开一看,乃一个方圆四寸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孙坚想偷偷地据为己有,而手下一个军士向袁绍告密,玉玺被袁术讨回。后来袁术死了,侄儿袁胤带灵柩奔庐江,被徐璆所杀。徐璆献玉玺给曹操,被曹操封为高陵太守。

孙坚除了在抗击黄巾军立下战功外,又大破逆贼董卓的军队,被朝廷封为长沙太守。孙坚原是袁术的部下,替袁术去攻打荆州时,在岘山(今湖北省襄阳市城外)被荆州刺史刘表的部将黄祖军士所射杀,死时三十七岁。

陈寿《三国志》评价孙坚“孙坚勇执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轻佻国躁,陨身致败。”

孙坚有四个儿子: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孙翊(字叔弼)、孙匡(字季佐)。孙坚死时,长子孙策(175-200),字伯符,才十七岁,只得去投靠袁术。《三国志》称孙策“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袁术看到孙策少年英俊,常对人说:“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袁术将一千名孙坚旧部将兵交孙策指挥,于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南下在牛渚(今安徽省当涂县)打败了刘繇,在江东控制了一大块地盘。十几天功夫,又攻下了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自任会稽太守。从此,孙策与袁术断绝关系,开始在江东称霸。曹操上表皇帝,封孙策为讨逆将军,加封吴侯。《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战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描写孙策作战的勇猛:“刘繇背后一人挺枪出马,乃部将于糜也。与策战不三合,被孙策生擒过去,拨马回阵。繇将樊能见捉了于糜,挺枪来赶。那枪刚搠到策后心,策阵上军士大叫:‘背后有人暗算!’策回头,忽见樊能马到,乃大叫一声,声如巨雷。樊能惊骇,倒翻身撞下马来,破头而死。策到门旗下,将于糜丢下,已被挟死。一霎时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自此,人皆呼孙策为

孙策还‘小霸王’。当日刘繇兵大败,人马大半降策。策斩首级万余。”“江东之民,皆呼策为孙郎。但闻孙郎兵至,皆丧胆而走。及策军到,并不许一人掳掠,鸡犬不惊,人民皆悦,赍牛酒到寨劳军。策以金帛答之,欢声遍野。”想向北与曹操争地盘,吴郡太守许贡派人通报曹操。孙策设法把许贡骗出来杀了。许贡的部下誓死报仇,趁孙策在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打猎时,用毒箭射杀孙策,死时仅二十六岁。孙策临死时吩咐张昭、周瑜协助弟弟孙权建立霸业。

《三国志》评价孙策“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轻佻果躁,陨身致败。”

年仅十九岁(《三国志》称年十五岁)的“方颐大口,碧眼紫髯”孙权(182-252)挑起大梁,追谥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封孙策儿子孙绍为上虞侯。

《三国志》介绍孙权“形貌奇伟”、“有大贵之表。”《三国演义》称“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孙权掌权时,周瑜推荐鲁肃,鲁肃推荐诸葛瑾。政务由张昭主持,军事由周瑜主持,外交由鲁肃主持。开始时,政局不稳。庐江太守李术叛乱,孙权一举消灭了李术,把李术部下三万多人全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人们才对孙权刮目相看。《三国志》称刘备上表汉献帝,封孙权为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太守)。刘备自己领荆州牧,屯公安。

《三国演义》称:“孙权自孙策死后,据住江东,承父兄基业,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紘,延接四方宾客。”得到了许多专才,“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

《三国志》称曹操南下进攻濡须,相持一个多月。“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赤壁之战前,在安徽巢湖,孙权亲率东吴船队侦探曹操水军布局,然后有秩序地离开。“曹公(曹操)见(东吴)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猪犬耳!’”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有两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第一句用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典故,第二句就用曹操称赞孙权治军严谨的典故。

孙权不断向外发展,曾派卫温和诸葛直两位将军率领甲士万人往夷州(台湾),俘虏数千人而还。

孙权所控制的吴国,领土范围西到今天的湖北省南部、湖南省,东到江苏省南部、安徽省南部、南到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南边与在今广东省、广西省的“南越国”对峙),几乎南边大半个中国,但是人口并不很多。到了孙皓投降晋朝、东吴国灭亡时,正如《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所写的“于是东吴四州八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户口五十二万三千,军吏三万二千,共二十三万,男女老幼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皆归大晋。”

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派特使到江东,要求孙权送一个儿子到许昌去作人质,以表示和好。孙权召集百官商量。投降派长史张昭怕打战,同意送去;主战派周瑜反对说:“如果按照长史的主张,送去人质,我们不就成了曹操的附属吗?我们就要受他们的控制,听从他们的指挥。这样,我们就断送了江东的霸业。现在我们江东六郡,兵精粮足,将士用命。为什么要怕曹操、送去做人质呢?”孙权赞同周瑜的意见,不向曹操屈服。孙权励精图治,增强军力,终于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打退曹军,这是后话。

孙权晚年变得多疑善怒,滥杀无辜,使得国运渐衰。

陈寿《三国志》评价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阙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复国,未必不由此也。”

四、诸葛亮隆中躬耕陇亩

千古奇才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发明家、散文家。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父亲诸葛圭,字君贡,曾做过泰山都丞。诸葛亮小时成了孤儿,跟随着叔叔诸葛玄。叔叔在袁术手下当豫章太守,把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带在身边。战乱时,诸葛玄丢了官,带着诸葛亮和诸葛均,投奔好友荆州太守刘表。诸葛玄死后,十七岁的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在山青水秀的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北)住下,一边耕田,一边读书,不觉已经十年。诸葛亮读史书、兵书,如《左传》、《战国策》、《孙子兵法》等。他学习军事和外交才干,细品诸子百家,思古而不拟古,遵从而不盲从。《三国志》称:“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唯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管仲为春秋时齐国的宰相,很有政绩;乐毅为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将军,一连攻下齐国七十城,名声大振。《三国演义》称:“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诸葛亮身高八尺,即现代的184厘米,羽扇纶巾,风度翩翩,人称之为“卧龙”,又称“伏龙“。当时,除了崔州平和徐庶外,还有许多高人如孟建、石韬、司马微、庞德公、黄承彦等与诸葛亮交往密切。黄承彦还把自己的黄头发、黑皮肤的才女黄月英许配给诸葛亮。诸葛亮重才,不以貌取人,欣然迎娶。后来,黄月英发明了磨面机器人。诸葛亮作流马、木牛、连弩等,夫妻二人相得益彰。

《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写高人司马水镜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伏龙”就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诸葛亮和徐庶两个人都是曹操极力选取的对象。《三国志》称:“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迫,获庶母。”诸葛亮躬耕在隆中,曹操拿他没办法;精通“八门金锁阵”的徐庶化名单福给刘备当军师,曹操把徐庶的母亲抓了。徐庶无奈地离开了刘备,“走马荐诸葛”。到曹操那里,徐庶自己发誓“不破一计”。庞统使计,叫南下不识水性的曹军战船用铁链连起来,就不怕晕船。实际上好让东吴水师用火攻。曹营诸多谋士都没有识破庞统的诡计。徐庶察觉到了,但他告诉庞统:“不会破你的计谋。”

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后,还怕诸葛亮不出山,特地到隆中去劝说。《三国演义》写道:“孔明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庶羞惭而退。”这种叙述,表面上看来诸葛亮是不愿意出山的,实际上这是在抬高自己的身价。而《三国志》并没有这样的记载。

这里值得讨论的是:诸葛亮为什么不跟从曹操?为什么不跟从孙权?

当时,曹操的“奸雄”面目已经暴露了,而且,当时的正统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诸葛亮没有兴趣、也没有理由助纣为虐。而诸葛亮也没有兴趣去投靠孙权,因为自己的哥哥诸葛瑾已经在东吴当谋士,诸葛亮不愿与哥哥在同一个窝里竞争。这就是说:诸葛亮不出山则已,如果出山,一定得效忠刘备,已经没有其他的可选择了。诸葛亮等机会等了十年。如果没有刘备三人“三顾茅庐”,诸葛亮可能将一辈子躬耕陇亩,老死在隆中。所以,诸葛亮的朋友徐庶、司马微等人极力在刘备面前推荐诸葛亮,也就是这个原因。

历代以来,“诸葛亮”三个字已经成为了“智慧”、“聪明人”的代名词。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民间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显然夸大了“臭皮匠”(群众)的力量。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9年)的刘、关、张“三顾茅庐”故事已家喻户晓。《三国志》只用十二个字:“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反,乃见。”而《三国演义》却用了三回(第三十六回至第三十八回)的大篇幅来描绘、铺叙,渲染,不厌其烦。这就是文学作品与历史史实写法的根本区别。当时,连日飞雪,气候十分恶劣,加上关羽、张飞牢骚不断,甚至要烧隆中草堂。这样描写衬托出刘备的谦虚忍耐、锲而不舍、求贤若渴的心情。

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虽然居住在乡村,依然关心时事,像俗话所说的“蹲灶窝,知天下”。当时的刘备,自起兵征讨黄巾军二十多年来,没有什么大成就,仅仅借刘表的新野这个小地方当“立锥之地”。“蜀汉国”的影子在哪里,连刘备自己也没有底。而诸葛亮则看到了刘、关、张得道多助的前途。著名的“隆中对策”,预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洞察细微的眼光和魄力。诸葛亮“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并启示刘备今后“取荆州”、“取西川”的战略。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写道:“玄德三人,别了诸葛均,与孔明同归新野。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塌,终日共论天下之事。”刘备有王者之风,善于用人。刘备与诸葛亮两人都好像是如鱼得水。诸葛亮慧眼识英雄,看出来刘备今后必将占领荆州并向西发展,以益州(四川)这个“天府之国”的巨大财富和充足兵源与曹操、孙权抗衡。

关羽、张飞起先对诸葛亮不服气,后来,事实证明,军师诸葛亮指挥若定,屡战屡胜,关羽、张飞二人不得不佩服军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丰功伟绩。

诸葛亮不但有军事指挥天才,也著有不少军事理论著作。陈寿《三国志》称《诸葛氏集》“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其篇目为“开府作牧第一、权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计算第五、训历第六、综核(上)第七、综核(下)第八、杂言(上)第九、杂言(下)第十、贵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传运第十三、与孙权书第十四、与诸葛瑾书第十五、与孟达书第十六、废李平第十七、发检(上)第十八、发检(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军令(下)第二十四。”

陈寿《三国志》评价诸葛亮“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让犹存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有之伦也。”

五、曹操煮酒论英雄

徐州太守陶谦死后,刘备在众人的推动下,接管徐州太守的职务。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向皇帝表彰刘备,封镇东将军,加封宜城亭侯。不久,刘备被袁术的部将吕布打败。《三国志》的《先主(刘备)传》称:“先主求和于吕布,布还其妻子。先主遣关羽守下邳。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余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将至沛收散卒,给其军粮,益与兵使东击布。”当时曹操的谋士荀彧劝曹操杀掉刘备,以免后患。而谋士郭嘉则反对说刘备是当代豪杰,杀了刘备对曹操的声誉有很大的损害。曹操很聪明,吕布这员悍将不好打,就借刀杀人,叫刘备去打。

在刘备暂时归附曹操时,《三国志》没有提到曹操如何如何款待刘备,而《三国演义》则用很多篇幅来渲染、描写“煮酒论英雄”的场面: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刘备故意装出胸无大志的姿态,让曹操放松对自己的警惕性。关羽、张飞二人不理解,说大哥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做了下人的事,这是为什么呢?刘备答道:“你们还不了解”。二人就无话了。有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时,曹操差许褚、张辽两员大将来请。刘备十分诧异,怕曹操暗算,只好硬着头皮走了。刘备一见曹操,就听到曹操说:

“在家做得好大事!”

刘备“吓得面如土色”。曹操亲热地拉着刘备的手,一起走到后园说:

“玄德学圃不易。”

刘备搪塞地说只是消遣消遣而已。曹操看到枝头梅子青青,回忆说去年征张绣时,士兵口渴,自己生一计,说前面有梅树。士兵听了口中流唾液,就不渴了。听到了这些,刘备才稍为安下心来。

两人走到小亭,亭里已事先准备好了酒菜。曹操与刘备对坐,煮酒畅饮。酒到半酣,骤雨将至,乌云密布。曹操问刘备知道龙的变化否,刘备说不知道。曹操说: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芥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

曹操要刘备说出当今天下英雄是谁。如果刘备能说出“天下英雄,非曹公莫属”,当然最符合曹操的心意,可是刘备的回答却不得要领。先说淮南袁术,再说河北袁绍,又说荆州刘表、江东孙策、四川刘璋、张繍、张鲁、韩遂等等,就是没说你曹公才是一位大英雄。曹操一一否定了上述许多人后,说: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也。”

刘备不明白,曹操指向刘备,又指着自己说: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刘备听了,吓得手中的筷子丢在地上。刚好当时雷声大作,刘备借口说听到巨雷响声才失态的。

曹操何等人才,自然会看出刘备为何失态。

刘备知道了曹操对他有戒心,就趁着袁术和袁绍联兵的消息,就对曹操说:

“袁术要投靠袁绍,必然经过徐州。请求将军给我一些军队,在半路上伏击他。”

曹操也怕袁术、袁绍两兄弟联兵,就同意了刘备的请求。刘备带兵一到徐州城外,正好与刚到的袁术军队战斗。袁术大败,退回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不久吐血死了。

刘备一鼓作气,攻入徐州,杀死了曹操的朋友徐州刺史车胄。曹操一怒,马上派兵讨伐。刘备无力抵抗,只好去投靠袁绍。

罗贯中渲染“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场面,有几层寓意:

一是曹操自己知道了刘备以后将成了与自己和孙权抗衡的人物,所以称赞。

二是表示曹操爱才,慧眼识英雄。

三是塑造曹操的多疑、反复无常、举棋不定的性格。这时候,曹操称赞了刘备,过了不久,他又发兵攻打刘备。

四是刻画一个寄人篱下的将军刘备战战兢兢的神态。

五是从侧面显示了刘备缺乏交际的手腕和不善奉承拍马的性格。

《三国志》称:谋士程昱、郭嘉听到曹操放走刘备,劝曹操说:“刘备不可纵。”曹操后悔,要追回刘备已经来不及了。后来曹操自己也说:“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刘备,人之龙也。”曹操起兵攻刘备,刘备大败,“备走奔绍,(曹操)获其妻子.”关羽在下邳被曹军打败,为了保护两位嫂嫂,暂时投降汉朝了。

关羽与曹操约定了三件事:一是自己和刘皇叔发过誓,共扶汉室。我今天只降汉帝,不降汉朝宰相曹操;二是两位嫂嫂处请发给俸禄,上下人不得干扰;三是如果知道了刘皇叔的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曹操求才若渴,一一都答应了。曹操每日设宴款待关羽。看到关羽所穿的绿锦战袍已经旧了,取出异锦为他量身定做战袍一件,还馈赠了绫锦和金银器皿。

当关羽知道刘备的去处时,毅然“挂印封金”带着两位嫂子离开。曹操明里不敢阻挠,暗中命令部下围堵,才有了“过五关斩六将”的壮举。

历史上并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罗贯中这样写,有两层意思:一是衬托出曹操出尔反尔,不守信用;二是表现关羽的神勇,所向披靡;再者,当时关羽只求这些守将,放一条路让和两位嫂嫂通过,并没有杀人之意。

六、猛张飞有勇有谋

平时称谓 “猛张飞”、“莽张飞”,往往是“有勇无谋”的代名词。张飞性情急躁,易发怒,性格大大咧咧的。陈寿《三国志》称“飞雄壮威猛”、“万夫之敌”。刘备也曾劝过张飞急躁、鲁莽会“取祸”,张飞不以为然。加上历代戏剧、电影、电视剧中的张飞形象都显得暴躁、鲁莽,没有涵养,所以如果对人说张飞如何如何有计谋,恐怕没有几个人会相信。

《三国演义》中有若干章节中描写张飞粗中有细、刚中有柔、有勇有谋的故事:

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写刘备、关羽、张飞率军出徐州与曹军对阵,关羽擒拿了王忠,张飞誓言要擒拿刘岱,而刘岱却坚守不出。张飞在阵前叫骂了,刘岱越不敢出。张飞心生一计:白天喝酒,借故寻士兵罪过,打了一顿,绑在营中,说:“待晚上出兵时,拿你祭旗!”张飞暗示将那个士兵放了。那士兵逃到刘岱营里投降。晚上,刘岱在营外布置兵力以待。张飞将兵分成三路:中路劫寨放火。两路兵抄刘岱寨后,以火为号,夹击之。刘岱与张飞对阵,只一回合,就被张飞擒拿住了。刘备听了,对关羽说:“翼德自来粗莽,今亦用智,吾无忧矣。”

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写刘备被曹操大军打败逃走。赵子龙大闹长坂坡,抱着刘备的长子阿斗冲出重围,又掩埋了糜夫人的尸体,来到了长板桥。曹军大将文聘追来。张飞临危不惧,“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于桥上”,文聘见到了已惧三分,“又见桥东森林之后,尘头大起,疑有伏兵”,不敢向前。这时候,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等八员大将来到,都看傻了,以为是诸葛亮设计,急忙报告曹操。曹操来到,疑心地往前一看,只听到声如巨雷般的喊声:

“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曹操听了,马上记起了不久前关羽不得已投降时曾说过“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耳!”当时曹操听了,对左右人说“今后如遇张翼德,不可轻敌。”曹操还叫人把这话“写于衣袍襟底以记之。”曹操把当时关云长的话对诸将说了。那猛张飞又连喝几声,吓得曹操身边的部将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曹操也和诸将一样吓得急忙逃走。曹操逃得更加狼狈:“冠簪尽落,披发奔走。张辽、许褚赶上扯住辔环。曹操仓皇失措。”走了一段路,还是张辽比较冷静,劝了曹操许多话。曹操再叫人去长坂坡探消息。

再说这边张飞叫二十多个制造尘埃的骑兵把系在马尾的树枝解掉,然后拆桥。急急忙忙逃走。刘备一行来到河边,诸葛亮已经准备好了船只,赶忙上船。关云长已向江夏借了一万兵立马提刀守在那里。曹操将兵一到,看到了关云长,完全相信是诸葛亮的计谋,“传令大军速退。”

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写蜀军进入西川,令张飞率军攻打巴郡。巴郡守将严颜知道了张飞在长板桥吓死曹将,十分了得,“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张飞叫将士去劝降,去骂战,反遭侮辱;自己去骂战,也没作用。张飞计上心来,叫将兵偃旗息鼓,指派三、五十个军士去叫骂,以引严颜出来,也没奏效。

张飞又有计出。他叫军士停止叫骂,而派人去山上砍柴,发现了又一条小路通巴郡。当晚张飞组织人马袭击。张飞用一位“假张飞”去挑动严颜,真张飞突然出现,令老将严颜措手不及,被张飞生擒了。张飞看到严颜临死面不改色,十分佩服,义释了他,并向严颜“低头便拜”,化敌为友,使得严颜死心塌地为蜀军效劳,打通了征伐成都的道路。

刘备向诸葛亮叙述张飞义释严颜事,诸葛亮赞说:“张将军能用谋,皆主公之福也。”

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写曹军大将张郃领兵三万,分别镇守岩渠寨、蒙头寨和荡石寨三个山寨。蜀军大将张飞伙同部将雷同进攻。首战张郃大败,收兵守关,惧不出战。张飞出阵大骂,张郃在寨上回骂。五十多天过去了,情况依然没有什么改变。张飞在山前紥住大寨,每天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坐在山前大骂。刘备差人慰劳军队,见张飞天天醉酒,汇报刘备。刘备大惊,怕张飞喝酒误事,急与军师诸葛亮商量。诸葛亮笑道:

“主公与翼德做了许多年兄弟,还不知其为人耶?翼德自来刚强,然前于收川之时,义释严颜,此非勇夫所为也!今与张郃相据五十余日,酒醉之后,便坐山前辱骂,旁若无人;此非贪杯,乃败张郃之计耳。”“军前恐无好酒,成都佳酿极多,可将五十瓮作三车装,送到军前与张将军饮。”

刘备还不大放心,诸葛亮派魏延押酒赴军前。车上各插黄旗,大书“军前公用美酒”。

张飞与雷同、魏延各带一支队伍在山前紥寨,各自大张旗鼓,集体在帐前开怀畅饮。张郃骂道:“张飞欺人太甚!”传令今夜出击,并令其他两寨一起配合。当夜,月色朦胧,张郃引军从山侧而下。到张飞帐前,见张飞端坐不动。张郃跃马一枪刺去,却是一个草人。帐后连珠炮响,张飞跃出,战不到三十回合,张郃败走。三个山寨都被蜀军占去,张郃只得投奔瓦口关。

张郃在瓦口关,每战必佯败,雷同追去,被伏兵包围,死于张郃枪下。张飞与魏延商量,将计就计,打败了张郃,夺取了瓦口关,控制了粮道。

七、关云长秉烛达旦

关云长兵败,为了保护糜夫人、甘夫人两位嫂嫂,不得已投降了汉朝。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关羽为“寿亭侯”。曹操奸诈,“欲乱其君臣之礼”,故意把关羽和两位嫂嫂安排住在一个房间里。关公秉烛立于门前,彻夜不眠。曹操没有办法,到了许昌,拨一座房子给关羽住。关羽将一宅分为两院,内门让两位嫂嫂住,拨十名老兵把守,关羽自己住外宅。

这“秉烛达旦”的描写是批注《三国演义》的毛宗岗添上去的,旨在有意地突出关羽的仁义道德。儒家三巨子中的孔子的学说的中心思想是“仁”,孟子的学说的中心思想是“义”,荀子学说的中心思想是“礼”。关羽的“秉烛达旦”的行为正符合儒家的行为准则。在百姓的眼里,“仁”、“义”、“礼”三者,“义(忠义、正义、义气)”是最高的也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作者罗贯中除了诸葛亮之外的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温酒斩华雄”则是在袁绍的三名将领祖茂、俞涉、潘凤接连死在华雄的刀下,连猛将孙坚也不是华雄的对手。而华雄在阵前仍叫骂不止。在如此危急的气氛中,关羽大呼一声,提刀跃马冲出,只一回合,关羽就提着华雄的头颅进来,扔于地上。刚才临行前曹操为他倒的一杯热酒到这时还温和着呢!这“温酒斩华雄”情节纯粹是罗贯中往关羽脸上贴金。历史上斩华雄的是孙权的父亲江东猛将孙坚。关羽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寻找刘备是历史事实,但是“过五关斩六将”也是罗贯中纯粹为塑造关羽的英雄形象而设计的情节,在历史上是没有的。民间关羽“手不释卷”的图画,也是抬高关羽品位所作的努力。

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突出地写关羽为了义气,不顾自己的安危,放走了曹操,自己冒着违反“军令状”被砍头的危险,而历史上曹操逃跑时根本没有经过华容道。

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写关云长刮骨疗毒是有的,不过是由一般的中医生治疗的,不是华佗,因为那时候华佗已被曹操杀死了。

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写关羽被东吴军队杀死后,头颅寄到曹操那里,“只见关公口开目动,须发皆张。”在西川,刘备也察觉关羽的影子在灯光下晃动。这无疑是迷信、夸大其词的表述。

第九十四回“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尅日檎孟达”中写关羽显灵救了关兴:“只见云雾之中,隐隐有一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分明认得是父亲关公。”这仅是某种幻梦的感觉。

以上这些,无疑是罗贯中刻意吹捧关羽所做的努力。

《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还有两首赞美关公的诗: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人杰唯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

  桃园一日兄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

  气侠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

  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

由于关公的故事流传极广,加上《三国演义》的推波逐浪,关羽已经成为百姓心目中的神仙。海内外的关公庙共有数万座,香火极盛。道教把关圣帝选入“玉皇大帝”的第十八位的轮值人,至今还没有新的人选来替代他,从法理的角度来看,当今的玉皇大帝的尊位还是由关圣帝(关羽)来担任。

清代《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称:“故佛道中唯观自在(即‘观世音菩萨’),仙道中唯纯阳子(即八仙中的‘吕洞宾’),神道中唯伏魔帝(即‘关圣帝’),此三圣愿力宏大,欲普度三千世界,拔尽一切苦恼,以是故祥云宝马,常杂处人间,与人最近。”

历史上,中国曾经有十六位皇帝二十三次追封关羽,无疑地把关羽捧到了神仙的地位。

其实,关羽并非那么完美无缺。在外交上,关羽刚愎自用,也有失策之举。第七十三回写诸葛谨专程到荆州找关羽,要为孙权的男儿说煤。本来,吴蜀联姻,早先刘备与吴国公主孙尚香联姻已成佳话,现在孙关联姻,亲上加亲,应该大庆大贺才对,可是关羽就不是这样。“云长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遂唤左右逐出。瑾抱头鼠窜,回见吴候。不敢隐匿,遂以实告。权大怒:‘何太无礼耶!’便唤张昭等文武官员,商议取荆州之策。”本来,刘备借荆州,借了不想还,本来应该主动地好好地与吴国搞好关系才对。孙关联姻对蜀汉国与吴国合作以及长期借用荆州大有好处,关羽就是不懂得抓住这一机遇。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关羽目空无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以致于丧失良机。

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写关羽知道了马超列入了“五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名单,要与马超比武,一决高下。刘备怕两人比武,必将势不两立。还是诸葛亮有办法,写了一封信给关羽,大意是:“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荆州,不为不重,淌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唯冀明照。”诸葛亮故意夸了一下关羽,让关羽安心地守卫荆州。关羽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就捋着美髯笑着说:“孔明真知吾心也。”还把诸葛亮的信传给大家看。其实,五虎将中的赵云、马超的武功真的与关羽比起来,不一定会输于关羽的。

八、名马“赤兔”与“的卢”

我不是伯乐,但是读到了两匹名马的故事,印象深刻,特志如下:

奸臣董卓招兵买马,扩大自己的实力。他想从敌营中招来悍将吕布,正不知道送什么大礼才适当。部将李肃建议董卓把自己的坐骑“赤兔马”送给吕布,董卓同意了。

当李肃把赤兔马牵到吕布面前时,吕布的两眼为之一亮:“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到颈,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

吕布一看迷住了,再加上李肃带来了董卓送给吕布的许多金银财宝,吕布就乖乖地为董卓效力。后来汉朝司徒王允用美人计,让董卓与吕布因美人貂蝉而争风吃醋(历史书上没有提到貂蝉这个名字)。最后借吕布的手杀死了董卓。后来吕布被曹操俘虏并杀害,这赤兔马就归曹操所有(历史书上说吕布死后,赤兔马不知去向了)。

关羽在一次战斗中被曹操部将张辽包围。为了糜夫人、甘夫人两位嫂嫂的安全,关羽不得不暂时投降,并与曹操“约法三章”。曹操除了给关羽金银财宝外,还送关羽赤兔马和一件新战袍。曹操对关羽“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以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当关羽知道了刘备投靠袁绍后,就毅然“挂印封金”,骑着赤兔马,护送着两位嫂嫂离开了曹操。

关羽战败被东吴杀死后,赤兔马由马忠献给孙权。孙权把赤兔马赐给有功的马忠当坐骑。“其马数日不食草料而死”。可见,名马识英雄,名马配英雄。赤兔马转来转去,只有盖世英雄关羽才是它的真正的主人。《三国演义》有一首诗赞美赤兔马:

  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

  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

再说刘备的坐骑“的卢”也是一匹识英雄的名马。《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菜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写刘备把从前从张武缴获的马,当做自己的坐骑。刘备投靠荆州太守刘表时,把自己心爱的“的卢”马当做见面礼,送给刘表。刘表很高兴地收下。刘表手下的谋士蒯越会相马,告诉刘表说:“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为‘的卢’,骑则妨主。张武为此马而亡,主公不可乘之。”刘表害怕,对刘备借口说你这次出去征战,需要好的坐骑,就把马退还给刘备。刘备刚出荆州城门要往新野时,刘表幕僚伊籍把昨晚听到的蒯越与刘表的谈话传达给刘备。刘备谢过伊籍,说:“深感先生见爱。但凡人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哉?”

刘备依然骑着“的卢”马。后来,刘表的水军将军蔡瑁要暗害刘备,刘备在伊籍的指引下借口“更衣”骑着“的卢”马脱逃。“瑁即上马,引五百军随后追赶。”刘备逃出西门,行没有几里路,前有深数丈不可渡的檀溪,刘备策马回头,见有追兵,叹道“今番死矣!”又策马下檀溪:“玄德着慌,急纵马下溪。行不数步,马前蹄忽陷,浸湿衣袍。玄德乃加鞭大呼曰:‘的卢!的卢!今日妨吾!’言罢,那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卢”不妨主而救主,创造了历史。后来北宋大学士苏舜钦写诗赞颂名马“的卢”救主的故事。

九、《三国演义》的人物与兵器

《三国演义》是一部写东汉末年和魏、蜀汉、吴三国的前前后后数十年间的历史小说。既然是小说,作家为了塑造人物的性格,就可以增添一些所需要的情节来渲染气氛,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有人说《三国演义》的人物有四百多人,实际上,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一千多名。除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外,还有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火攻”成了一种主要的作战方式。早先,诸葛亮火烧博望坡(而历史上是刘备烧的),曹操攻打袁绍时,用火烧袁绍的乌巢粮囤;赤壁之战中,周瑜用火烧曹操船队;儒将陆逊用火烧了刘备连营七百里以及第八十六回“破曹丕徐盛用火攻”等等。

将领们面目不同,性格不同,所用的兵器也各显神通。

曹操用“格虎大戟”、“格虎大刀”,有时也用槊。

刘备用双股剑;

关羽用青龙偃月刀;

张飞用丈八蛇矛;

吕布用倚天画戟;程普用矛;黄盖用鞭;

用刀的有:孙坚(古锭刀)、祖茂(双刀)、华雄、许褚、袁术的先锋纪灵(五十斤重的三尖刀)等。

用枪的有:夏侯惇、文丑、赵云等。

刀有短柄和长柄,剑用单剑双剑。

“戟”:长杆头上附有月牙状的利刃。

“矛”:在长柄上装有金属枪头,顶端锐利,许慎《说文》:“酋矛建于兵车,长二丈。”

“槊”:同“矛”,略短些。《正字通》:“矛长丈八谓槊。”

“枪”:相当与长矛的一种兵器。

Perhimpunan Penulis Tionghoa Indonesia (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