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tau banner
首页 关于作协 主要领导 新近文集 推荐文章 文坛活动
散文园地 诗歌创作 小说世界 纪实报道 古典文学 传统艺术
春华秋实 翡翠文苑 椰风蕉雨 Aneka Sastra 友情链接 留言簿

大唐客长罗芳伯传奇
林义彪(石秀)

前言

我一向对汉族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客家人的苦于战乱,不断向南迁徙再迁徙,顽强奋斗的精神,怀着深深的敬意,为客家人苦拼有成,感到自豪和快慰,也为我们汉族中,为什么只有客家人这一大族群这么苦熬而感到心酸和不平。

很多年前,我就听到了罗芳伯的大名,就梦想着写一部关于罗芳伯生平事迹的长篇小说,只是苦于没有确凿的参考材料。后来,我把这个梦想与好友诗人、摄影家陈冬龙先生说了。他介绍说万隆研究罗芳柏历史的客家人罗馥汉先生,有很多关于罗芳伯的资料。我与罗馥汉先生素未谋面,一经联络,即成好友。他热情地寄给我两本复印书:罗香林《西婆罗洲罗芳伯等所建共和国考》(1961年香港“中国学社”出版)和见证“兰芳大总制”结束的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汉学家高延(J.J.M.De.Groot)《婆罗洲华人公司制度》(袁冰凌译,1996年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出版)。这两本书都全文引用了罗芳柏和兄弟们创建的“兰芳大总制”最后一任总长刘阿生的女婿叶湘云所写的六千多字《兰芳公司历代年册》,给我很明确的启示,使我明白了西婆罗洲“兰芳公司”(1777-1884)一百零八年历史的脉络,也使我明白了罗芳伯的生平中,并不像几年前在雅加达出版的一本罗芳伯传记里所写的罗芳伯新婚度蜜月,乘坐“哥伦布”号货轮环球取经,到“快乐的英格兰”,发现了民主共和体制,等等。此外,万隆客家才女杨云女士,也提供了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对罗芳伯的评介资料并罗芳伯《金山赋》译文。

小说的分类:两千至两万字称短篇小说,两万至十万字称中篇小说,十万字以上称长篇小说。本书在十万字以上,虽然比起1982年写的将近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椰风蕉雨白楼梦》少得多,但还算是长篇小说。

写历史小说能够七分真实、三分虚构,就算可以了。所谓真实,就是小说的基本脉络不要脱离历史事实,这是最根本的。至于关于人物性格的冲突、情节的曲折,就靠小说作者自己安排了。在这部长篇历史小说里,罗芳伯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顶天立地的客家汉子,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仙。

我长年抱病,在风烛残年中,用心血写下了本书。谨以此书,作为向在世界各地客家人的献礼,并对客家先驱大唐客长罗芳伯表达无限的追思。


第一章 石扇宝地

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初夏,一位青年行者,风尘仆仆地来到闽赣粤三省交界的嘉应州①梅县西北石扇堡村口。他向四周一看,眼睛为之一亮:村口两块高一丈多的花岗岩巨石,像是张开的折扇,好像是欢迎远方来的客人似的。巨石旁矗立着关圣帝神坛,无比庄严神圣。行者从师父的口中知道,道教的关圣帝君是第十八代玉皇大帝玄天高上帝。到现在再也没有出现第十九代玉皇大帝来代替他。可见关圣帝君至今依然是玉皇大帝,一个神州天地的主宰。关云长从一介武夫,能够一跃而成道教中至高无上的神仙,靠的就是“忠义”二字,而忠义就是中华民族的处事立身的根本。近百年来鞑虏暴虐,百姓投靠无门,就更加依赖关圣帝君的保佑了。

行者走近村庄一看,宽阔的大道直向北方。大道右边是广阔的平原,一望无际的水稻正粒满穗垂。稻田的前面是微波荡漾的河流;大道左边是一排走马楼②、五凤楼③和客家围屋相间的民居群。有的民居前面还竖起“石旗杆”。屋后又高又大的“风水林”④郁郁葱葱。风水林后的丘陵地上的果园翠绿亮丽。一派生气勃勃的气象啊!

“多么美丽的风景啊!”行者的心中不禁赞叹着。这时,正好一位老者,正健步从村里走来。行者疾步向前,一看老者须发微白,目光炯炯,赶忙作揖说:

“贫僧云游到贵方宝地。敢问老人家尊姓大名?”

“在下罗永吉,是这石扇堡的民选庄主。”老者回礼说。

“贫僧适才领略了一下地形,此地真是风水宝地,会出大人物呀!”行者说。

“那可好呀!敢问高僧法号?宝寺何方?”罗永吉说。

“贫僧智明。出家在泉州少林寺。”智明法师说。

“智明大师好眼力!此地因有两块巨石如扇,故称石扇堡。我们村庄地处梅县的西北边境,离县城有三十六里远。我们村庄西边与平远县长田乡交界,南边与镇平(今蕉岭)县新埔乡接壤。《梅县县志》称全县数百个村庄中,就是我们石扇堡是最美的山村啊!”罗永吉自豪地说。

“请问贵庄主,可否让贫僧在此落脚片刻?如要传授武功,还有,询问堪舆知识,等等,贫僧也略知一二。”智明法师谦恭地说。

“那可正好,正好!这里的孩子们正吵着要到什么地方去请拳师来习武!”罗永吉庄主说着,带着智明法师来到村庄中央的一座五凤楼的大厅里。大厅里挂着书画,可见这是书香门第。智明法师不禁肃然起敬。主人先是请大师喝客家香喷喷的擂茶⑤,说:

“擂茶是我们客家人的特色茶,既健身,又提神,不知大师喝得惯吗?”

“色味香俱全,又热气腾腾,好喝,好喝!”法师赞不绝口。

接着庄主办一桌酒席,还邀请了村里几个长者来陪酒。

行者向大家行江湖上的礼。一下子与众人拉近了距离。主人端出客家菜肴和自己酿的米酒来待客。

“高僧祖家何处?不知这客家菜吃得适口否?”罗庄主说。

“贫僧老家福建晋江石狮镇。贫僧云游四方,自当入乡随俗,岂有不适口之理?适口,适口!”智明法师说。

“适才高僧说愿意在这里教授武术。村北我还有两亩旱地,搭一间大棚,可容上百人练武。在棚里一角盖一个骑楼,可供高僧歇息。”罗庄主说。

听了罗庄主的一席话,长者们议论开了:

“庄主出田地用于练武场,我们大家出钱!”

“儿孙辈正吵着要练武,这一下可好了!”

“叫儿孙辈出力盖大棚,一定人人乐意!”

“鞑虏朝廷禁止民间练武。大家不怕吗?”法师问道。

“管他呢!山高皇帝远!”大家嚷着。

看到大家那么兴致勃勃。庄主罗永吉站起来欣喜地举杯说:

“来来来!大家举杯,欢迎高僧智明法师光临,令我们客家寒舍蓬荜生辉!”

大家纷纷举杯,智明法师再三致谢,宾主十分融洽。酒席过后,端出了醒酒功夫茶⑥。智明法师呷了一口茶,抱紧双拳,向大家致谢,诚恳地向大家说:

“尊敬的罗庄主、各位长者!谢谢大家款待!贫僧在这里把自己的来历向大家禀明了,大家愿意留下我,就留下;如果大家有顾虑,贫僧即将向各位告辞,继续云游。”

“别忙走!”

“你就说说罢!”大家七嘴八舌地说。

“各位前辈!贫僧把自己的来历说清楚了,大家能够互相了解,就更好相处。”智明法师侃侃而谈,“诸位长辈知道,我们少林寺一千多年来,一向是名门正派。远的不说,就是隋朝末年,我们北少林寺十三法师,立下了历史上著名的‘少林十三棍’救秦王李世民的大功;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官兵不敌,请来我们少林寺兄弟。少林寺师徒们奋战数日,把入侵的一百多个倭寇,全部杀死。少林寺的威名在民间更加传扬;就说当朝罢,我们少林寺兄弟,出于对国家和百姓的安危负起责任,被康熙利用于平定边境骚乱。哪知道功成不受赏,反而‘狡兔死,走狗烹’。康熙十三年(1674)三千名御林军包围火烧北少林寺,残杀我师伯师叔一辈许多人,只有著名的‘少林五祖’杀出重围,流落南方。那‘五祖’便是师伯胡德帝、师伯李式开、师伯马超兴、师伯方大洪和师父蔡德宗。这‘少林五祖’辗转来到南少林寺投身。少林寺与鞑虏不共戴天!贫僧便是泉州少林寺高僧蔡德宗师父的关门弟子。师父圆寂后,贫僧受方丈的指点,云游四方。辗转来到了贵地,聆听诸位长者的教诲。”智明法师说到这里,停顿一下,“如果长者们觉得有什么不便,贫僧在此告辞了!”

大家马上嚷开了:

“留下来!”

“留下来!”

“名师出高徒!”

“难得的铁血汉子!”

罗庄主激动地站起来,拉着智明法师的手说:“高僧!别担忧!我们客家人个个正派,谁不当那鞑虏⑦的狗腿子!相信我们罢!我们石扇堡没有大财主,也没有流氓、懒汉、赌鬼。我们七十多户人家,只是够吃够穿罢了。虽然在下与高僧年龄相差甚大,但是在下十分愿意与高僧,结拜成异姓兄弟,抱成一团,不知高僧意下如何?”

“我们也愿意!”在座的几位长者也喊道。

智明法师闪着泪花,激情地说:“大家肝胆相照,就不必歃血为盟!”说着一下子扑到罗庄主跟前,“各位大哥,受小弟一拜!小弟若有变心,天打五雷轰!”

“大师请起!大家兄弟一场,我们客家人如有对兄弟变心,则绝子绝孙!”

没有什么结拜兄弟的仪式,实际上已经情同兄弟。接着的交谈,则是海阔天空,无所不谈。谈着清廷的欺压、勒索,谈着客家人的反抗精神,谈着快要收割的水稻,谈着屋后风水林后面的各种各样的果树,谈着石扇堡的风水。罗庄主说:

“高僧!我们客家人一向忠烈,南宋末年,二十一岁就登上了状元宝座的丞相文天祥在江西赣州变卖全家财产,聚众勤王。他的夫人子女一起投入战斗。我们客家人纷纷响应,一万人的队伍一下子组织起来。我们客家人抛头颅,洒鲜血,在所不辞!后来,勤王失败,右丞相文天祥被俘,设法逃脱了,又组织人马勤王。第二次被捕,被解押到北京。蒙古人以‘大元丞相’职位为钓饵,劝文丞相归降。文丞相威武不屈。关了四年后,才被蒙古人杀害。行刑之日,恰好西北方沙尘暴吹过来。北京城顿时乌天黑地,万民哭泣。”

老庄主说到这里,不禁两眼闪着泪花,沉默了片刻,说:“南宋末年,左丞相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赵苪自尽于南海,壮烈牺牲。南宋小王朝结束了。相传参加勤王的我们客家人卓满,不向蒙古兵屈服,漂洋过海到南洋,以图再发展。就说是嘉应州五县客家人除了参加勤王牺牲外,剩下的绝大多数人外迁。有的东迁到台湾,有的南迁到南洋诸国。我的这一族原来从中原一步步迁到江西南部一带。南宋末年勤王失败后,族人死了一大半,后来我们剩下的客家人又迁徙到梅县白渡堡。繁衍了十代,又看到石扇堡当时人数少,又迁徙到石扇堡。在这里已经繁衍了四代。我们客家人是打不死、杀不绝的!高僧!这里是新开发的地区,没有压迫,大家亲如一家。欢迎高僧留下来。在下只是多读了几年书,被村民选为没有薪俸的庄主,料理一些内部纠纷事宜。”

智明法师两目炯炯地望着庄主,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敬意。这时,一个青年汉子从屋外走进来,向大家行礼。那青年赤脚,袒胸露臂,气势夺人。看过去有使不完的力气。

“还不过来拜见高僧智明法师。哦,这是我的长子罗启隆。”罗庄主说。

罗启隆拜见了法师。高僧握着罗启隆的手说:

“好,是条汉子!”

罗启隆憨笑着。罗永吉庄主对大家说:

“平常人十月怀胎,九个月半就生了,可我这个媳妇杨氏有喜好久了,大腹便便,早上还是出去走走。”罗庄主转过头来问儿子“已经几个月了?”

“足足十个月半。叫她在家里坐着,就是坐不住。”儿子说。

“可要谨慎一些,不要误了事。鸡、线面、黄酒准备得怎么样?”罗永吉说。

“早已经准备了二十只大公鸡、二十斤线面、五瓶黄酒。”罗启隆说完就就告辞进屋去了。罗永吉向法师介绍客家人准备媳妇坐月子的习俗。大家议论十月半还没分娩,婴儿究竟有多大。

“听人家说,迟出世的孩子,不但个子大,而且头脑发育也好,以后也早学会走路。”智明法师说。

“那就谢天谢地啦!”罗庄主说。

正说着,媳妇杨氏从外头急急忙忙地走进来,一边点头致礼,一边说:“公公!各位叔伯!我的肚子终于痛了。”

罗永吉赶紧叫来儿子,扶着媳妇进去。他心里想着:头一胎,不会生得那么快,但还是要赶快叫产婆来。于是差人马上请来产婆。再派人快马通知杨家亲家、亲家母。

这里不写罗庄主如何安排智明法师歇息,且说罗启隆和母亲萧氏配合着产婆,紧张地准备着接生事宜。婆婆萧氏欣喜地看到媳妇的衣柜早就打开了⑧。眼看着媳妇不吃不喝,躺在床上叫了一天一夜,婆婆感到做女人实在很可怜。心里想着俗话说“不会生孩子的女人不值钱,会生孩子的女人脚踩棺材沿。”

杨氏亲家、亲家母都赶来了。亲家和女婿以及罗庄主在房外,不安地走来走去。婆婆和亲家母在房里一样坐立不安。婆婆萧氏向亲家母说:

“媳妇一有了喜,我们立即按照客家的习俗照顾她,处处留神她。不做重活,不跑不跳,不要踮脚伸手往高处拿东西,不要搬动睡房里的床橱桌椅,不要在房里钉钉子,摔东西,饮食方面不吃生姜,不吃田螺,不吃羊肉、蛇肉、甲鱼,等等⑨。”

“人人都说罗家婆婆是最会疼媳妇的。况且我们客家人,什么事理都已经安排得妥妥当当的。”杨家亲家母点头说。

第三天辰时,挣扎两夜的杨氏终于轻身⑩了。产婆喊道:

“恭喜夫人,是个胖男孩!”

一般的婴孩一离开母体,就哇哇大叫起来,可是产婆剪断了脐带,擦干了婴孩,拍了两下婴儿的屁股,还是不哭。产婆诧异地说:

“夫人,他怎么不哭呢?”

“你抱过来罢。”杨氏有气没力地说。胖胖的婴孩一到母亲的怀里,就哇地大声喊起来。声音震耳欲聋。

“我的儿呀,我的心肝宝贝,认得我是你的母亲呀。”杨氏轻声地说。亲家母就拥过去。婆婆萧氏赶紧下厨为媳妇煮鸡面泡黄酒。端来一大碗热热的泡黄酒的鸡面给媳妇吃,然后用一块红布把婴儿的‘胞衣’(胎盘)包好了,悄悄地摸一把锄头,到屋后‘风水林’里偏僻的角落埋了⑾。

屋外的罗永吉、罗启隆和亲家听到了哭声,心中的一块石头放下来了。亲家母冲出门来,急促地喊道:

“男的,是个男的!胖胖的!启隆,快拿篮子秤子来!”

秤一下,足足十一斤重。罗启隆出来报告了父亲。罗永吉高兴得跳起来说;

“从江西南部迁徙到梅县白渡堡,再到石扇堡,都没有听说过这么重的婴儿。以前听到九斤婴儿,就奇怪得不得了。好啊!好啊!谢天谢地!谢天谢地!”罗永吉心想,莫非就是智明法师所说的大人物?他赶紧吩咐儿子说要配合你娘料理媳妇“坐月子”,要补补身体。接着他疾步走到智明法师的歇息处,告诉法师说我的白白胖胖的孙子,竟然有十一斤重!

智明法师欣喜地祝贺庄主说:

我不是说过吗?石扇宝地,会出大人物呀!”

且不说罗家如何照料婴儿和媳妇坐月子,我们将笔锋一转,说说练武大事。

一听到高僧智明要在石闪堡教练武术,村里的年轻人像沸成一锅汤。趁着夏收来到之前的几天,上百个年轻人分工整地,夯土,上山砍伐竹木,没几天就把练武场的架子搭起来了。等到夏收过后,编稻秸秆作屋顶。一座练武场就成功了。年轻人嚷着马上就要练武。罗庄主发话了:

“不行!夏收后马上就要播种,不播种,明年吃什么呀?要等到插下去的秧苗,长得势头好了,才放心练武。冬季空闲时间比较多,可以多练武。”

罗永吉庄主有很高的威信,所有人都服他。全村的夏收夏播的进度比往年快得多。今年家家丰收,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转眼间。秋稻的秧苗都插上了。秧苗长势良好 。青年们围着罗庄主要求练武。罗永吉带领上百人,浩浩荡荡来到了练武场。智明法师正在楼上静坐。大家排着队,恭恭敬敬一声不响地等着。不多久,智明法师从楼上下来,向大家躬身施礼说:

“适才贫僧‘入定’,不知庄主带大队人马来,有失远迎,罪过,罪过!”

罗永吉庄主带领众人一起下跪,挺胸,两手握拳在胸前,齐声喊:

“我们愿意拜师学艺,请师父成全!”

“拜师父带来什么‘束脩’?”智明法师开玩笑说。大家不好意思地哄笑了。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请起!请起!”智明法师弯下身说。大家站了起来。智明法师要徒弟们发誓:

“练武术是为了健身,为了防身。不要有了武艺,就盛气凌人,无故伤人。“

徒弟们发了誓,智明法师接着说:

“刚才我只是觉得亲热,和大家开个小玩笑。其实,我与庄主,还有几位长者,已经结拜成异性兄弟。我和全石扇堡人民都是一家人。”停了一下,法师继续说“各位知道:少林寺拳法有七百零二套,实在博大精深。师父我也没学到多少套。俗话说‘少林南拳北腿’,是指大体而言,并非绝对的。并不是说我们南少林只注意‘拳’,不注意‘褪’。在武术中,腿法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泉州少林寺传统的拳法是太祖拳、达尊拳、罗汉拳、白鹤拳、五梅花拳等,每一种拳术都讲究腿法。贫僧祖籍晋江石狮镇,十二岁时因不满脑后的长辫子,出家到泉州少林寺削发为僧,成了‘少林五祖’之一蔡德宗师父的关门弟子。贫僧受戒后先做杂工,接着练武。单是‘马步桩’就练了半个月,武术基础‘八段锦’学了两个月。这样,体力倍增。后来师父才教我一点步法和手法。现在大家先练‘马步桩’。‘马步桩’像木桩一样钉在那里。这是练武的基本功。先看我:两脚张开如肩膀宽,抬头正视前方,两手用力握拳,收势夹在两肋骨上,臀部向下,与膝盖平衡,保持静态,好,开始练!”

智明法师一一检查就纠正了徒弟们的不正确的姿势。走到了罗庄主跟前,说:

“老人家,就不必练这个了。这个运动量很大。”

“只是尽力而为罢。”庄主说。

“我以后我会抽空对村里老人们培训《华佗五禽戏》、《太极拳》。”智明法师说。

“好!”庄主说。

一会儿,有的学员摇摇摆摆,站不住脚;有的跌倒了。看到大家很吃力的样子,智明法师说:

“大家能够坚持的,尽量坚持下去。实在不行的,站起来歇一会儿,然后再练。”

第一天的练功,就使大家尝到了苦头。罗庄主和智明法师都鼓励大家不要泄气,明天再来。第二天,来的人数就明显地少了。智明法师鼓励来练武的人,等下回去,约缺席的人,明天一起来。到了第三、四天,徒弟们基本上都到齐了。几天后,智明法师教导大家新姿势:马步桩的脚步不变,只是两拳姿势改一点,左右两拳一推出一收回,反复交替。收回时腕关节略转一下,好像是把什么东西捞回来似的。这种手法灵活,练起来更有兴趣。只是半个时辰过去,许多人都吃不消了。智明法师命令歇息。

几天过去了。大家都觉得饭量增大了,精神更加振作了。智明法师要大家在家里继续练。这个马步桩的基础打牢了,体格健壮了,以后练拳就有力了。两式马步桩交替学了十来天后,智明法师生怕徒弟们产生单调、厌倦情绪,中间穿插教授《八段锦》。

转眼间,老庄主的长孙阿狗⑿快满月了。练武场停办两天。人人都去帮忙料理满月盛宴。老庄主准备一头两百多斤重的大肥猪和两头羊,不少鸡鸭,男人们有的搬桌椅,布置场地,有的杀猪宰羊,有的杀鸡杀鸭,女人们搓糯米汤圆,做饭煮菜,没有一个空手。晚上,“满月酒”从“五凤楼”大厅,一直延续到大路上。老庄主请了全村男女成年人。大家穿着新衣,拿着各种礼物,前来祝贺。几个人敲锣打鼓,放鞭炮庆祝。

婆婆萧氏抱出穿着新衣的长孙阿狗给亲友们看。刚刚满月的阿狗,就像平常五六个月的婴孩一样大。外婆也展示了给外孙的鞋袜、衣帽、斗篷、背带、被褥等,还有玉佛像。宾客们热闹地喊道:

“长大能中状元!”

“长命百岁!”

不论是罗永吉庄主,还是罗启隆,脸上都流露出得意的神色。小阿狗神色自若,眼珠转来转去,看着客人们。突然间,有人大声喊道:

“老鹰抓小鸡啦!”⒁。

小阿狗依然在婆婆的怀里泰然自若。老庄主得意地站起来向大家说:

“怎么样?你们看,我的孙子合格当客家人罢!”

大家热烈地鼓掌。罗永吉、罗启隆父子,由智明法师陪伴,带着香烛和供品,来到村口关圣帝君神坛,三拜九磕头,然后与法师讨论,给小阿狗起个乳名“关佑”⒀。

满月酒宴到了深夜才结束。罗永吉、罗启隆父子恭送亲友们回家。

练武场又热闹起来了。智明法师教了一个月《八段锦》后,把步法、手法的名称,用大字写在大木板上。这一天。法师传授练拳的步法。根据当时情况,步法要灵活多变,综合使用。主要的步法有寸步、踮步(脚尖点地)、过步、快步、前步等五种。大家用心练习,很快地理解了各种步法的特点和适用性。练了两天步法后,开始练手法。手法主要是出手、起手、领手、截手四种。练了两天手法后,智明法师要求徒弟们把学到的步法、手法结合起来,配合着练,灵活运用,以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法师看到了徒弟们的主动性、灵活性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秋收过后,油菜籽种下,开始教“行者拳”。说:

“这行者拳主要是为了自卫。贫僧途中若遇到麻烦,就用‘行者拳‘来自卫。不要多纠缠,只要把对方撂倒就行了,要尽早脱离困境,走自己的路就是了。”

到了油菜籽开花,一望过去一片金黄色。这时,大家的“行者拳”也练得比较流畅了。智明法师看出了徒弟们的天分,请来老庄主,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接受罗启隆为大徒弟,连福明为二徒弟,罗义忠为三徒弟。希望三位徒弟能够担负起领导众师弟的作用。接着,智明法师教练“白鹤拳”。法师强调说:

“现在开始练习的是“‘白鹤拳’,也叫‘永春拳’,是康熙初年永春出家奇女子方七娘首创的。‘白鹤拳’和已经学过的‘行者拳’以及还没学过的‘达尊拳’、‘罗汉拳’、‘太祖拳’,合称少林‘五祖拳’。‘白鹤拳’是心手灵巧变化的神功。以鹤为形,以形为拳,拳法似刚非刚,似柔非柔。运手柔,落手刚。主要的套路有‘白鹤亮翅’,’‘十三步摇’,等等。练拳时达到内行合一,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意守丹田。有一首歌诀形容‘白鹤拳’的:‘仿生象形白鹤脚,鹤舞长空展英豪。练功健身功效大,攻防技击价值高。’练拳熟练了,技击时步法可以随心所欲,顺于自然。‘白鹤拳’的手势千变万化,其中有一式是五个指尖捏紧,像鹤嘴那么尖锐有力。练‘白鹤亮翅’时,也可用这个手势。两手张开,就像鹤的翅膀末端尖尖的,时下飞翔。好了,接着大家看师父练功罢!”

智明法师快速练起“白鹤拳”。徒弟们看得眼花缭乱。师父再练一趟,依然看得摸不着头脑。接着智明法师分解慢动作,让大家跟着学。练了好多天,才有了一点眉目。智明法师叫三位高徒出列示范。先打慢动作,接着快动作。法师看得满意了,说:

“大家认真练。三位高徒多起示范作用。再过半个月,师父即将云游。”

“什么?师父要走?”一下子,徒弟们都傻了。

“师父受泉州少林寺方丈的指派,要不断云游,不能够老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智明法师说。

“才来半年多就要走,是不是我们招待不周,令师父失望?”罗启隆上前说。

“误会了,你误会了。师父进泉州少林寺,拜师父蔡德宗练功的第一天起,就肩负起神圣的职责。我们汉族人顶天立地,我们誓死不做鞑虏的狗腿子!我们暂时受压抑,要团结。要相信,那罪恶的鞑虏狗命不长了!”法师说。

“不做鞑虏的狗腿子!”徒弟们不约而同地喊着。

“大家千万要注意,这口号是不要到处乱喊的,清廷四处布满眼线,大家要注意,随时随地保护自己!”智明法师深情地扫视了徒弟们一眼,“好!继续练功罢!”

智明法师找老庄主交心。老庄主识大义,明大理,想挽留也不敢了。智明法师执着庄主的手说:

“我们汉族人,是明朝的人,要抱成一团,时时记住天上的日月(明)!”

庄主紧紧地法师,闪着泪花,轻声地说:

“记住了,一定,一定!”

半个月过去了。智明告辞众人说:

“贫僧要往南去镇平县。希望大家在家里要天天练拳。请相信我,几年后,我还会转回来的,教大家‘达尊拳’、‘罗汉拳’、‘太祖拳’。我的心里天天惦记着小罗关佑,以后我还要收他为徒哩!”

庄主带着全村成年男人,送了智明法师五里路。智明法师阻挡不住大家,就坐在地上,等到众人往回走了,才疾步往南走去。

智明法师走了多时,他的身影还在村里人眼前晃着。九个月的相处,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人们的心中,早已有了不满鞑虏的苗子,经智明法师的火一点,即在胸中燃烧着。村民们比以往更加团结,大家明白了都是站在一条线上,人与人,家与家的纠纷更加少了。罗永吉庄主就显得更加清闲了。

小罗关佑的周岁宴会过了半年,开始学会自己吃东西。母亲杨氏看到儿子老是学着用左手拿筷子,才意识到儿子是“左撇子”。都说是“左撇子”的人比较聪明,做母亲的暗暗感到欢喜。只是学惯了用左手拿筷子,以后读书拿毛笔怎么办?难道也用左手?杨氏觉得问题的严重性。她与婆婆商量。后来父亲和公公也知道了。大家都疼爱小关佑,从出生到现在,都没有让大人们受气过。大家的一致意见,都是要好好地劝劝他罢。杨氏耐心地劝小关佑,要用右手吃饭。小关佑用右手把一双筷子握得紧紧的,就是不张开。等到母亲有事时走开了,他就急急忙忙改换左手吃饭。这样几次过后,母亲杨氏不耐烦,拿起小竹篾打。不管怎么打,小关佑就是不哭。婆婆走过来,小关佑看到了有了救星,就大哭起来了。婆婆抱起小孙子,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背部,慢条斯理地说:

“不要打了,不要打了!我的好孙子!以后你要用左手吃饭,就用左手吃饭罢!不过,大家都是用右手拿筷子吃饭,你和大家合不来呀,怎么办呢?以后大厅里办酒席,你就不能去吃,因为你左手拿筷子,会碰掉了别人的筷子,会被人家赶走的。”

小罗关佑在婆婆的怀里静静地听着。他看着婆婆,又看着母亲,好像在想什么。一会儿,他示意着要回到饭桌旁。他用左手拿起筷子,交给右手,练习着右手拿筷子。筷子掉下了一根又一根,母亲杨氏耐心地捡起来,换新的。就这样,过了几天,小关佑终于学会了用右手拿筷子吃饭。

公公和父亲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都哈哈大笑起来。公公说:

“婆婆会用兵,攻城先攻心,抓住小孩子嘴馋的特点,一语中的,好啊,实在好啊!”

“我就是可怜,那么乖的孙子,还用竹篾打。哎!我就是急了,才想出了那招数。你们还真的以为我会兵法?”婆婆笑着说。

小罗关佑会用右手拿筷子吃饭,说明了以后读书拿毛笔,也会用右手。这件事,使得全家人都放下心来。转眼间,小关佑三岁了。他的聪明已全村闻名。隔壁的村庄举办庙会。父亲启隆把小关佑放在肩膀上,驮着走。小关佑看到人山人海,十分喜悦,看到了舞龙舞狮,高兴得拍掌,手舞足蹈起来。父亲给他买了糖葫芦。他吃不完,对父亲说;

“阿伯,我带回去分给隔壁的狗哥吃。”

人们已经听到了石扇堡出了个小神童,都好奇地围过来看,七嘴八舌地说:

“哇,这三岁的孩子,比我家的五岁狗儿还大。吃什么呀?”

“听说这孩子十分聪明,可以考考他吗?”

罗启隆得意地说:“问问可以,不一定能都能答得对,毕竟是三岁小孩子嘛!”

许多人问了比较简单的加减算术题,小关佑一一答对了。大家更加有兴趣了,一直跟在罗启隆的身后。罗启隆走到一个玩具摊前,胖胖的老板手中挥舞着虎玩具,说:

“小兄弟!我出一个题,你答对了,这个新产品虎娃娃玩具就奖给你!”

“我猜可以猜,但是,这奖品我不能要。”小关佑坦然答道。

“为什么呢?”玩具摊老板惊奇着问。

“大伯是做买卖的,家里还等着用钱呢!”小关佑的答话,使得许多人欢呼起来。一个绅士摸样子的人,买了虎娃娃玩具,对小关佑说:

“小兄弟,如果你答对了,我奖给你,难道不可以吗?”

小关佑迟疑着。父亲捏捏他的小腿,轻声说:“可以的。”

小关佑立即说:“可以啦!好吧,请你出题罢!”

玩具摊主人咳了一声,润一润喉咙,说:“树上有十只麻雀,‘砰’的一枪,打下了三只,树上还有多少只麻雀呢?”

“嘿!那不全飞走才怪呢!”小关佑笑了一下说。全场的人欢呼。绅士摸样的人把虎娃娃奖给小关佑,笑着说:

“名不虚传,果然名不虚传!”

“谢谢大伯!”小关佑高兴地接过奖品,还是由父亲驮着回石扇堡。

小关佑在隔壁村庙会里得到奖品的消息,一下子传遍了整个石扇堡。孩子们争着看那非常好看的虎娃娃玩具,赞不绝口。父亲问小关佑说:

“如果小朋友们太喜欢了,你愿意让给他们吗?”

“当然可以!但是,我这个虎娃娃是考来的。别的孩子也要经过考,才能得到的。”小关佑自信地说。

“怎么考呢?”罗启隆说。

“阿伯你出题,谁早答对了,就归谁。”小关佑用大人的口气说。

“好,背唐诗!孩子们!大家听着:要得到这虎娃娃,要考唐诗!五岁以下的背七首;六岁的背十首;七岁的背十三首,八岁以上的不参加。孩子们回去要努力,快一点背,谁早到,背完的就得到奖品。”罗启隆说。

孩子们急忙各自回去背唐诗。罗永吉庄主知道了,哈哈大笑起来说:

“儿子呀,你的办法好啊!我们客家人早就重视文化教育。你这一鼓动起来,全村孩子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我看你还是去多买几个同样的虎娃娃回来,以后不管早到迟到,只要能按照各自标准背诵好唐诗,都发给奖品虎娃娃!”

“是!阿伯。”罗启隆又驮着小关佑,到隔壁村的庙会里,买虎娃娃。玩具摊已经卖完了虎娃娃。

“老板!我们定购二十个虎娃娃。”罗启隆诚恳地说。

“哦,二十个?”玩具摊老板感到惊奇。

“要奖励给村里会背诵唐诗五首以上的小孩子。”罗启隆说。

“好!过两天我亲自送到石扇堡。”

两天后,二十个虎娃娃玩具,送到老庄主家里,全村小孩都轰动了,围着看。

“回去背唐诗罢!会背诵的都有份!”罗启隆肯定地说。

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村头到村尾,响起了朗朗的读诗声。几天来,不少家长笑嘻嘻地来向老庄主道谢。一个八十岁左右的阿婆来找庄主说:

“永吉呀,你用什么鬼办法,我的曾孙吃一口饭,念一句‘窗前明月光’,再吃一口饭,念道‘疑是地上霜’,连做梦都喊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庄主哈哈大笑起来,指着大厅门口挂着的虎娃娃玩具说:

“婶子,你看!”

“哇。好看啊!我老太婆也要一个!”老婆子说,“我至少会背二十首!”

“你没忘记了?”庄主故意开玩笑说。

“忘了?我没有痴呆呀!永吉,难道你的儿时记忆,不都历历在目吗?”老婆子说。

罗庄主笑了。他马上叫来儿子启隆,与老婆子三个人商量。

“再过十天就是中秋节。我提议在八月十四日晚上,在这大厅和前边大路上,举行七岁以下的儿童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唐诗背诵比赛’。”罗永吉说。

“那再好不过了。”老婆子笑着说。

“这样,我还要去订购几十个虎娃娃玩具。”启隆说。

老婆子看到启隆急冲冲去订购虎娃娃玩具,对庄主说:

“我们客家人本来就重视读书,你这一刺激一下,全村的‘虎娃娃玩具热’,更使得大家团结一心。”

“是啊!我们客家精神四项十六个字‘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重教,爱国爱乡’,每一项都离不开团结互助精神!婶子呀,独木不成林啊!”

到了阴历八月十四日傍晚,村民们就早早地搬着小凳子,坐在大厅前的大路上。大家都知道,大厅是留给比赛选手坐的。罗启隆搬来两张牢固的桌子,放在大门口,算是舞台。先比七岁一级的,接着六岁一级的,再来就是五岁一级的。六个五岁小孩子顺利地背诵了七首唐诗,最后一个孩子背到了第七首的一半时背不下去,脸红得像关公,突然大哭起来。老庄主看到了,马上说:

“不哭啦,不哭!来,给你虎娃娃.”

那小孩马上止住哭,从老庄主手里接过梦寐以求的虎娃娃,笑了。幼儿比赛结束了,奖品虎娃娃也分出去二十多个。小关佑也要上去比赛。他对爷爷说:

“阿公!关佑我只有三岁,可以上去比吗?”

“大家说说看:三岁的小关佑可以破例参加比赛吗?”庄主故意问大路上的村民。

“可以!”

“当然可以”大家鼓掌。

小关佑上台,一点也不胆怯。他咬音咬得很准,背诵了骆宾王《鹅》、李白《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王维《竹馆里》、孟浩然《春晓》、王之焕《鹳雀楼》、贺知章《回乡偶书》等七首。背诵时先背诗人名、诗题,才背全诗。全场鼓掌。老庄主把一只虎娃娃送给了小孙子。小关佑不接,说:

“阿公,我已经有了,够了!”

庄主笑了,说:“两个有伴嘛,不是更好吗?况且,奖品是越多越好的呀!”

“是,阿公!奖品越多越好!”小关佑终于接过了虎娃娃。

八十岁以上的老年组比赛,更是精彩。最后上台的是那个老婆子。她不但能够背诵二十多首唐诗,而且摇头摆脑,姿式十分滑稽。掌声阵阵响起。老庄主捧腹大笑。

背诵唐诗比赛的成功,使得老庄主构想将来再举行讲故事比赛,书法比赛,猜谜比赛,或者什么其他有益的集体活动。

在还没有入学之前,老庄主配合儿子如何教好小孙子。先是由母亲杨氏教儿子《三字经》。当母亲解释到“融四岁,能让梨”时,小关佑说:

“姆姆!我也要学孔融!”

“对呀。”母亲继续讲解说。“《三字经》一共一千两百二十八个字。开头比较容易懂,越往后,典故多,就深奥了,要一步一步地学。你小孩子记性好,先背诵在心里,等到长大一点,慢慢咀嚼,就明白了。”

当解释到“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时,杨氏吩咐说:

“儿子!要牢牢记住这十二个字。”

“是,姆姆!”

当读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时,杨氏说:

“仲尼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他幼年时就勤学,向七岁的项橐学。只可惜项橐太聪明了,天妒英才,到了十一岁时就去世了。孔夫子自幼就勤学好问,成了一个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贤人。我们村的孔子庙里的匾上有金光闪闪的大字‘至圣先师’就是称赞他的!”

“姆姆,儿子一定会像孔夫子那样勤学好问的。”小关佑说。

一年以后,小关佑已经把《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还会写几百个字。

罗启隆教儿子学《百家姓》,解释说:

“《百家姓》的‘百’子只是形容多,其实不止一百个。一个字的姓叫‘单姓’,两个字的兴叫‘复姓’。《百家姓》一书里收集了‘单姓’四百零二个,‘复姓’七十七个。姓氏的形成有按照地区名,有按照官位名,有按照父亲名的,有的是少数民族特有的姓。姓氏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当学到“罗”字时,罗启隆解释说:

“我们的祖先祝融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被周王派到罗这个地方,后来建立了罗国。子孙后代都姓罗。”

“阿伯!为什么我们罗姓被排在第七十五位,为什么不放在前面呢?”小关佑问。

“当时编书的人把姓氏人口特别多的几个摆在前面。一般多的也分不清谁多谁少,就按照韵律编排。”

“我们罗姓不是很多吗?全村差不多都是姓罗的。”小关佑分辨说。

“我们国家那么大,不能只算我们石扇堡。全国单姓四百零二个,我们罗姓摆在第七十五位,已经是摆在前面了。难道你还不满意吗?”

“是啊!我们罗姓有来历,那么姆姆姓杨,阿婆姓萧有什么来历呢?”小关佑就是爱寻根究底的。

“阿婆萧姓的来历是春秋时宋国微子启的后裔,在平息南宫长方叛乱中有功,受封于萧。建立萧国,子孙以国名萧为姓;你姆姆杨姓的来历是周朝文王的儿子尚父受封于杨邑,号杨侯。子孙以杨为姓。还有白渡堡你大姨姓刘,来历更早,是帝尧时陶唐氏的后人,被封在刘这个地方,后人就以刘为姓。”罗启隆解释说。

不觉得小关佑已经六岁,已经认识很多很多的字。这时,由公公来教《千字文》。老庄主说:

“你读过的《三字经》是五百多年前的南宋朝的王应麟(嘉定十五年1223—元贞二年1296)编写的。他是河南开封人,十八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官最高做到礼部尚书,一生著作了二十多部书。这《三字经》是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的启蒙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精神。至于什么叫做儒家思想,你明后年进学堂,读‘四书五经’就知道了;这《百家姓》也是宋朝人编的。历史上不知道编者是谁。《三字经》一千一百四十个字,《百家姓》五百五十六个字。这两本书,你都读懂了,你就认识一千六百多个字了。这《千字文》的作者是一千两百多年前的梁朝人周兴嗣(生年不详---卒于普通二年521),河南池丘人。曾在梁朝做过官。《千字文》不是一千字整数,而是一千两百二十八字。这《三》《百》《千》是小孩子启蒙教育的三本重要的适用的书。我之所以告诉你这么多,主要要使你知道:要写出一本书来,要读很多很多书,积累了多少学问,才能够写出的。”

“是的,阿公!”小关佑说。

在解释了《千字文》开卷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星辰列张。”后,爷爷问孙子说:

“你以前读《三字经》,那里头怎么讲天地日月星呢?”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小关佑答道。

“对呀!这些都十分重要。没有地,种不出粮食,人们就要饿死。单有地,天不配合,旱灾、水灾、虫灾,等等,粮食也是大大减产,人们也还要饿肚子,所以,要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啊!”

在解释了“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庶几中庸,劳逸谨敕。”时,老庄主说:

“这十六个字写了两个人,孟轲和史鱼。孟轲是儒学亚圣孟子,他是个很有学问,很有自我修养的人。他崇尚本色,不矫揉造作;史鱼坚持正直的立场。他们的榜样给人的启示是:一个人为人处世要正直,做到不偏不倚,始终保持中庸的态度,还要勤劳、谦虚、小心谨慎。”

在解释了“布射僚丸,嵇琴阮箫。恬笔伦纸,钧巧任钓。”公公说:

“这十六个字,写了古代八个名人的特长。吕布精于射箭,宜僚善玩弹丸,嵇康最会弹琴,阮籍擅长吹箫,蒙恬发明了笔,蔡伦发明了纸,马钧发明了指南针,任公子善于钓大鱼。”

“阿公,孙子以后也要出名。”小关佑说。

“要出什么名呢?”爷爷有兴趣地问。

“不知道。”小关佑倒有点不好意思了。

“不要紧,以后你自己去争取。人贵有志气。”

“是,阿公。”小关佑坚定地说。

“不过,你现在已经认识几个字了。”公公停了一下说,“最怕你骄傲自满。知道吗?明年就要请老师教你。你一定要谦虚。虚心向老师学。阿公希望你长大了成为有用的人。记住了吗?”

“记住了,阿公!”

【本章亮点】

“高僧!我们客家人一向忠烈,南宋末年,二十一岁就登上了状元宝座的丞相文天祥在江西省赣州变卖了家产,聚众勤王。他的夫人、子女也一起参加战斗。我们客家人纷纷响应,一万人的队伍一下子组织起来。我们客家人抛头颅,洒鲜血,在所不辞!后来,勤王失败,右丞相文天祥被俘,设法逃脱了,又组织人马勤王。第二次被捕,被解押到北京。蒙古人以‘大元丞相’职位为钓饵,劝文丞相归降。文丞相威武不屈。关了三年后,才被蒙古人杀害。行刑之日,恰好西北方沙尘暴吹过来。北京城顿时乌天黑地,万民哭泣。”

老庄主说到这里,不禁两眼闪着泪花,沉默了片刻,说:“南宋末年,左丞相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赵苪自尽于南海,壮烈牺牲。南宋小王朝结束了。相传参加勤王的我们客家人卓满,不向蒙古兵屈服,漂洋过海到南洋,以图再发展。后来我们剩下的客家人迁徙到江西南部。不久又迁徙到梅县白渡堡。繁衍了十代,又迁徙到石扇堡。在这里已经繁衍了四代。我们客家人是打不死杀不绝的!高僧!这里是新开发的地区,没有压迫,大家亲如一家。欢迎高僧留下来。”

【注释】

  1. 清雍正十一年(1733)清廷在广东梅县设置嘉应州,管辖梅县、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五县,州府在梅县。
  2. 走马楼是全封闭方形或圆形土楼的简化。这是因为嘉应州五县的居民全部讲客家话。客家人在这里已经反客为主,不怕土匪的骚扰。走马楼常见一字形、曲尺形、凹形。楼高两层,二楼外面有一条外伸悬空的走廊,空气流通。
  3. 五凤楼是客家山地适用的民居。它的形制像殿堂,一进大厅,接着向后一层一层随地势像梯田向上升高,多数为五层。顶瓦有如展翅的凤凰,故称“五凤楼”。
  4. 客家民居多依山。为了防止山体滑坡,客家人在屋后种了一大片永不砍伐的预防山坡泥土流失的森林,叫做“风水林”。
  5. 擂茶是客家名茶。原料是茶叶、芝麻、花生米,适量的食盐。用擂槌在擂钵里把茶叶等不停地研擂,磨成糊状,然后加水煮,倒入大缸里,让众人舀到碗里,开怀畅饮。
  6. 功夫茶:原为闽南地区的特产,后来广泛传入客家人区域,也成了客家的名茶。
  7. 鞑虏:汉族人统称外族侵略者为鞑虏,这里指满族人。
  8. 这是客家人古代巫术遗留下来的“催生”习俗。过了预产期还未分娩的,孕妇要将自己的衣箱打开,以使孩子顺利分娩。
  9. 这些都是客家孕妇的习俗。
  10. 客家人不说生孩子,把“分娩”雅称为“轻身”。
  11. 客家人风俗,婴儿胞衣(胎盘)要秘密地埋在自家祖居地范围内的地方,以包婴儿平安。
  12. 客家人风俗,把婴孩的名字叫做阿狗、阿牛,像牛。狗一样不生病,容易养大。
  13. 这是客家人的风俗,为了使婴儿健康成长。
  14. 这也是客家的习俗,考验婴儿的胆量。



第二章 拜师学艺

石扇堡学堂扩大了,再请了一位来自平远县六十多岁的秀才陈有义当高级班的教师。

小关佑已经八岁了。爷爷带他上学堂。呈上了“束脩”①后,与六个高级班同窗向教师行三拜九磕头大礼。庄主对七个孩子说: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你们要牢牢记住了。要时时刻刻尊敬老师,千万不要对老师无礼!”

“记住了,阿公!”孩子们一起喊道。

陈秀才精通儒学,也懂得了《易经》的奥妙。他问了小关佑的生辰八字说:

“这孩子命好,‘阴阳五行’什么都不缺。只是我们客家人,多数住在山区,与草木为伍,名字最好要有草木偏旁的字。老夫见到令贤孙子体魄壮实,额头宽,印堂发亮,四方脸庞,双目炯炯有神,一定是个不俗之才。”

“多谢秀才夸奖。在下恭请秀才赐名。”老庄主诚恳地说。

“不敢不敢!庄主文才,远近闻名,老夫岂敢班门弄斧?”陈秀才推辞说。

再三恭请秀才命名后,庄主说:“既然秀才谦虚,在下就冒昧了,名叫‘芳柏’如何?”

“如松柏一样的坚强、芬芳,正好!正好!”秀才点头说。

老庄主转头对孙子说:“你现在开始上学堂读书,从前的乳名‘关佑’就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的大名就叫做‘罗芳柏’了。记住了!”

“记住了,阿公!”

第一天开课,陈秀才知道了小芳柏和其他六个孩子,已经在家里学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于是就叫芳柏打开《论语》的“学而”章,说:

“跟着老师先念这一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同‘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秀才逐字讲解后继续说,“这二十五字的大意是:‘青年弟子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外出要尊敬长辈。言行谨慎而信实,要博爱众生而亲近仁者。这些都做到了,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学习诗书六艺。’明白吗?”

小芳柏和同窗们点点头。秀才接着说:

“这二十五个字是做人的根本。这里头强调先做好人,然后才去读书、学六艺。你们回去后复习,背诵,再理解。明天来我给你讲解孔夫子这二十五个字被清朝的大儒、教育家李毓秀(生于顺治四年1647—卒于雍正七年1729)繁衍成一篇一千零八十字的《弟子规》,把儒家的精粹集中在书中。这《弟子规》是学堂的学生守则,非常重要。明天开始讲解。”

等到孩子们都会背诵了,秀才说:“好!今天下课了。”

“谢谢老师!”小芳柏告别了老师,就蹦蹦跳跳往家里走去。一见到婆婆萧氏,就大喊起来:“阿婆!孙子上学堂读书了,大名叫做‘罗芳柏’!”

“是老师给你命名的吗?”婆婆问。

“是阿公!老师不敢命名。老师说:‘庄主文才,远近闻名。老夫岂敢班门什么呀’”小芳柏说。

“是班门弄斧。”婆婆萧氏说,“相传春秋时鲁班是个能人巧匠,所以人们不敢在他的门前拿起斧头做木工。这个成语比喻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本领。”

“什么叫‘成语’?”小芳柏的求知欲很强。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般在四个字的短句,说明了很深刻的道理。听你爷爷说,成语有三四千条。”

“阿婆!我背诵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里头,怎么都没有成语呀!”小芳柏焦急地说。

“学问是无止境的。”婆婆说,“你学的《三》、《百》、《千》只是识字,那是最基础的。你以后长大了,还有很多很多的学问可学的。”

“阿婆刚才说什么‘行家’?”小芳柏问道。

“行家就是专门家,就是对一种技艺有突出的成就。比如鲁班是木匠中最有本领的人。”婆婆说。

“阿婆!我以后也要当行家!”小芳柏信心十足地望着婆婆,又望着前方。

“你以后要当什么行家呢?”婆婆故意挑逗着说。小芳柏窘了,急得要哭起来。婆婆萧氏搂着孙子,拍拍他的肩膀,说:

“小孩子有志气就好!我们客家人什么都不要输于人家。”

第二天,秀才叫芳柏打开《弟子规》说:“开头这二十四个字:‘《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就是把孔夫子《论语》中有关的二十五个字,用三个字、三个字的诗歌形式编来的。大家把昨天学的 孔夫子二十五个字先复习一下,明白后再看今天的二十四个字。”

半个时辰过去,老师问:“两者的内涵如何?”

“一样!老师!”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喊道。

老秀才叫学生们跟着念下面二十四个字:“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老师讲解了里头的难字后说:

“当父母呼唤的时候,应该立即答应,不能迟缓。执行父母命令的时候,应当立即行动起来,不能拖延偷懒。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听明白,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 接受。’秀才看了一个一个学生的脸说:“大家能够做到吗?”

“我们已经做到了。”孩子们喊道。

“好孩子!现在开始背诵,连同昨天的二十四个字,一共四十八个字,明天要考背诵,不会背诵的要罚站。”

课堂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新的一天,考背诵,七个人人人过关。老师赞扬大家的勤学说:

“昨天学的主要精神就是‘孝’。你们做下辈的对父母要恭恭敬敬,千万不要使父母亲生气。今天还读一些关于‘孝顺’的句子。”秀才停了一下说,“大家跟着我念:‘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老师解释了难字后说:“这些非常重要。日后大家要严格执行。真正要做到‘孝顺’,需要大家付出很大的努力。这二十四个字的含义是:‘父母如果有过错,作为子女的应该多次和蔼地劝说,使他更正。规劝时的态度一定要和颜悦色,说话的声音一定要轻柔。如果父母不听子女的规劝,不更正错误的话,做子女的要等父母情绪好时再规劝。如果还是不听,做儿女的要哭泣恳求。如果父母生气殴打子女,子女要甘愿接受,毫无怨言,还是继续规劝父母。’”秀才喘了一口气说:

“孩子们!这是很难很难做到的,但是一定要做到。这是儿女孝顺父母的最高境界呀,孩子们!要下定决心,咬紧牙关去做!能够做到这些,那么,虽然只是八九岁的孩子,但是思想品格方面已经达到成年人的标准了。”

七个孩子看到老师严肃的神色,知道了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事,也知道了不容易也要努力去做!

回到家里,小芳柏对母亲说:“姆姆,刚才儿子学到了‘父母亲有过错,做儿女的要和蔼地规劝父母。父母如果不听,儿子要哭泣着规劝。父母因此生气打儿女,儿女还是要忍耐,毫无怨言,继续规劝。’姆姆、阿伯、阿公、阿婆都没有过错呀!我怎么规劝呢?”

“你现在还小,还不懂得评判一件事。以后长大了就知道大人们有没有过错。当然,如果大人们没有过错,你也不必规劝。懂吗?”杨氏说。

“懂得了,姆姆。”小芳柏说。

新的一天,老师带领学生念:“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秀才简单解释了一下,说:

“这十二个字的大意是:‘如果长辈站着,年幼的人就不可坐下。长辈坐下以后,命令年幼的人坐,你才可以坐下。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些。可是低到人家听不见,那就不适宜了。’孩子们!这就是礼貌,平时,要记住这些礼貌。”

学生们热闹地朗诵起来。不一会儿,就会背诵了。

几天后,秀才叫学生打开《弟子规》中间部分。“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念:‘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秀才解释了一下,说:

“注意这两个‘绝’字,是‘绝对’的意思,不能够变的。这十二个字的大意是:‘凡是打架闹事的地方,绝对不能走近。凡是不正经的事,绝对不去过问。’孩子们,大家记住了吗?”

“记住了!”孩子们喊着。小芳柏站起来,举起手,问:

“老师,学生可以提问吗?”

“说罢!”秀才说。

“老师!如果学生的亲友被坏人打了,难道学生可以不去解救他吗?”小芳柏说。

“你有力气去解救吗?你自己也一起被打了,怎么办?”秀才说。

“老师!学生要像阿伯一样去练武。有了武功,自己不被打,还会像阿伯一样,能够解救别人!”小芳柏争辩说。

“芳柏!警告你!你的想法与儒家思想是背道而驰的!是很危险的!你走过来,站在大家的对面。罚站一个时辰!”秀才的脸上显出了怒色,说:

“其他人自己朗读罢!”

小芳柏瞪着双眼,笔直地站着。

“老师,过两年学生也要练武!”六个同窗七嘴八舌说着,与小芳柏站在一起。

老师气极了,许久说不出话来。他试图着拿起《论语》读着,以平息自己的怒气。好像是读不下去了,他站起来,走来走去,最后气急败坏地喊着:

“放学!”

罗启隆看到儿子今天提早回来,正要问他。小芳柏紧紧地拉着父亲的手说:

“阿伯!你教我练武罢!我一边练武一边上学堂!如果你不教我练武,我就不上学堂!”

罗启隆一下子摸不着头脑。正好这时公公走来了。两个人问了小芳柏坚决要练武的原委,老庄主笑着对儿子启隆说:

“你小的时候,还不是这个样?”启隆微笑着与父亲合计了一会儿,同意教小芳柏武功。公公摸着小孙子的头说:

“好了,让你练武啦!只是你现在还小,还不能担负起解救别人的事。学学功夫也好,可以使身体健壮。”

小芳柏高兴得跳起来。就这样,罗启隆安排时间,教儿子一些基本功。小芳柏练起“马步桩”,一练就是半个时辰。

老庄主特地去学堂,与秀才解释了让小芳柏练武的决定。秀才迟疑了良久,最后才谅解了老庄主的决定。

过了一天,老师气顺了,又开始教《弟子规》。他叫孩子们打开书。说:

“孩子们!跟我朗读:‘用人物,须明求。傥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老师解释了难字后说,“孩子们!这二十四个字的大意是:‘使用别人的东西,必须事先明确地提出请求,以征得对方的同意后,才可以用。假如一声不响地拿去用,就等于是偷窃。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在约定的时间内归还。别人向你借东西,如果你有的话,就要答应借给人家,不要小气不借。’孩子们!这些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十分注意。与人家相处融洽了,这个社会就安定了。懂吗?”

“知道了,老师!”

过了两天。学堂里再一次举办已学的《弟子规》背诵比赛。七个高级班学生个个都流利。秀才说:

“很好,很好!大家都会背诵。比来比去,还是罗芳柏最好!今天学新的。大家打开《弟子规》书本,跟着老师念:‘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翻过来一页,‘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秀才解释了一会儿说:“这两段的大意是:‘尖锐刻薄的话和下流不干净的话,千万不能说。粗俗的市侩习气,都要彻底戒掉。’‘看见别人做了坏事,就要自我检讨。如果发现自己错了,就要立即改正。如果自己没有做错事,也要自我警惕。’孩子们!这些做人的原则十分重要,应该时时记住。”

不觉得三个多月过去了。《弟子规》的教学就告一个段落了。秀才慨叹说:

“孩子们!你们就是聪明、勤学!你们要记住,这《弟子规》是本朝人李毓秀先生根据儒学思想编的。熟读并背诵《弟子规》,对今后阅读儒学会有很大的帮助。你们以后读了《论语》、《孟子》后就会明白,《弟子规》包含着儒学的精髓。”

正好这时老庄主来到学堂。秀才拉着庄主的手说:

“这样聪明的孩子,我越教越有劲头。”

“返老还童了?”庄主笑着说。两位老人,你看着我,我我看着你,会心地笑了。就在这时,高僧智明法师又来到石扇堡的消息,传到了学堂。庄主赶紧向秀才告辞,回家去。果然,儿子启隆正与智明法师对饮着擂茶。智明法师看见庄主进来,立即起立,两手抱拳致礼。庄主向法师作揖。

“贫僧这一次来,又恰好又是夏稻粒满穗垂的季节。八年了,庄主依然神采奕奕。”法师说。

“法师依然青春焕发。”庄主说。

“贫僧今年方才三十,孔夫子云:‘三十而立。’贫僧才是立世之年呀!”法师说。

“法师云游,收获颇丰?”庄主笑着说。

“走了两广②许多地方,了解民情。广东、广西一带人人学武,情绪十分高涨。就像‘火苗藏在粗糠里’,将要爆发。不论是汉族,还是壮族,个个群情激昂,只待领导者登高一呼,必将倒海翻江。鞑虏的狗命不长了!”③法师说。

“汉族人掌握自己的命运,为时不晚了。”庄主兴奋地握住法师的手说。

“小关佑长高了吗?贫僧行程中一直惦记着他。”智明法师说。

“在家里学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后,进了石扇堡学堂,有了大名‘罗芳柏’。学了三四个月的《弟子规》。前些日子读了《弟子规》的‘斗闹场,绝勿近。’,与老师辩论一下,回家后说一定要练武,好在‘斗闹场’中救出弱小的一方。”庄主说。

“有志气!”法师竖起大拇指赞扬说。

“我只是教他两式‘马步桩’。高僧一来,可就好了。恭请高僧收他为徒。”启隆插嘴说。

“贫僧这一次来,一来要继续授完《达尊拳》、《罗汉拳》、《太祖拳》,二来就是要收小芳柏为徒。贫僧十二岁出家,恩师蔡得宗曾说:‘如果是八九岁练武更好,将来成就更大。’。不知小芳柏现在何处?”智明法师看起来有点急不可耐了。

“就快回来了。”庄主说。

“贫僧去接他。”法师是着就要起步。这时罗芳柏蹦蹦跳跳地回来了,叫道:“阿公!阿伯!”他迟疑地看着客人。法师看着八岁的小芳柏,比一般的十岁孩子还高。

“快过来!拜见师父智明法师。”启隆说。小芳柏看着威风凛凛的和尚,彳亍不前。

“傻孩子!你不是吵着要练武吗?高僧以前是阿伯和全石扇堡青年的师父。高僧这一次特地来收你为徒。”没等到阿伯说完,小芳柏冲过去,向高僧行三拜九磕头的拜师礼:

“师父在上,受徒弟一拜!”

“好!好!”智明法师赶忙扶起小芳柏。

智明法师看到小芳柏的两式“马步桩”都已经到位了,于是一开始就教小芳柏“童子功”。再说全村的青年一听到师父又来到,不约而同地来到庄主“五凤楼”前,把门前大路堵得严严实实的。智明法师在庄主的陪同下,走到门口。那些徒弟们不约而同地跪下,喊道:

“师父在上,受弟子一拜!”

“请起,请起!现在将要夏收夏种了。时间紧迫。明后天两天,大家都到练武场,贫僧看大家的《行者拳》、《白鹤拳》练得怎么样。接着夏收夏种开始,贫僧只教小芳柏《童子功》。等到夏收夏种过后,贫僧再向你们传授《达尊拳》、《罗汉拳》和《太祖拳》。”法师说。

徒弟们热烈鼓掌,欢声鹊起。一会儿,徒弟们散去。

智明法师趁着小芳柏放学的空隙时间,就在“五凤楼”大厅里向小芳柏传授《童子功》。庄主叫人在大厅里铺上草席。智明法师说:

“练《童子功》是炼精化气,增强儿童的体质。有了《童子功》的坚实基础,练其他武功,更能得心应手。现在开始练《童子功》的‘呼吸功’。小芳柏,跟着师父练:侧身而卧,以两手食指塞住两个耳孔。不要过松,也不要过紧。闭目,闭口,轻轻地合齿,用鼻孔呼吸。深深地吸气,然后,呼气时将气送到两个脚板上。如果口生津液,立即咽下。这样练片刻,即感到通体舒适,达到了健身的目的。好!坚持!再坚持一会儿,就感到身体经脉畅通,气力增加。再坚持一会儿。”

一会儿,小芳柏练完了《童子功》的“呼吸功”后,站起来,挥舞着两手,两脚轻松地跳着。他对师父说:

“师父!我可以再练一次,可以吗?”

“可以呀,多少次都可以。”智明法师转过头来,看着老庄主和罗启隆说,“看!他尝到了甜头了。”

小芳柏继续练着。老庄主和法师以及启隆三人在一旁谈笑风生。

第二天,小芳柏放学回来,智明法师又传授《童子功》的“折叠功”:“两脚并拢,两腿直立,上身向前弯。两手抱住后脚跟,头部碰到脚板上。好,坚持一会儿,再坚持一会儿。”

小芳柏练“折叠功”站起来,伸展了身子,笑着说:

“师父,徒弟可以再练吗?”

“等等!这‘折叠功’很吃力。初练时运动量不要太大。太大了伤身。”法师停了一下说,“休息半个时辰再练罢!”

两天后,智明法师向小芳柏传授《童子功》的“支撑功”说:“两腿并拢,身体侧身,悬空,用一只手支撑着身体;练了片刻后,腿部不变,身体反侧,用另一只手支撑着身体。‘支撑功’主要是练手臂力。”

几天后,智明法师看到了小芳柏已经把《童子功》的“呼吸功”、“折叠功”、“支撑功”练得很好了,手臂有力了,于是开始传授“倒立功”。法师叫小芳柏两手分开,如肩膀宽。两掌着地。法师扶着小芳柏的两腿倒立。老庄主和儿子启隆紧张兮兮地看着。智明法师一边扶着小芳柏的两腿一边说:

“放心罢,庄主,他支撑得住。”

小芳柏第一次练好了“倒立功”后,信心十足。几天后,他自己倒立,已经不用师父扶着。可以随时在阿公或阿伯的面前倒立。老庄主也捋着胡子笑了。

智明法师看到了小芳柏已经熟练倒立,开始在小小芳柏的两只脚掌上,添加重物,以达到练腿功的目的。

练了几天倒立功夫,小芳柏的臂力大增。智明法师教小芳柏做倒立时,把两腿拗向前,夹住头部。小芳柏坚持过来了。老庄主和儿子启隆看着小芳柏练功,赞叹说:

“小孩子的腰部就是软!”

老庄主召集村民,晚上到“五凤楼”前,看罗芳柏表演《童子功》。罗启隆搬来两张牢固的桌子,当做表演的舞台。小芳柏表演了《童子功》五式,令村民看得口呆目瞪了。小孩子更是挤在前面,踮起脚,看得入神。表演结束,有十来个同龄儿童嚷着也要学。有的说:

“如果法师不收我们当徒弟,我们就拜罗芳柏为师!”

“八岁到十岁的孩子,要学的,明天晚上由阿伯带来报名,免费练《童子功》!”老庄主宣布说。

第二天晚上,有十六个适龄儿童由各自的阿伯带来报名练《童子功》。简单的拜师仪式过后,法师讲解了动作要领。启隆和小芳柏也配合辅导。各自的家长都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十几天后,这十六个儿童的《童子功》练成了。智明法师说:

“功夫在于日日练。孩子们,在家里,也要天天练。这《童子功》主要练体力,是练其他拳法的基础。这个基础打牢了,练起其他拳法,更能得心应手。孩子们,记住师父这些嘱咐.”

“记住了,师父!”儿童们七嘴八舌地答应着。

尝到了《童子功》的甜头后,小芳柏和十六个儿童要求师父教新的武功。智明法师说:

“好罢!练《猴拳》。《猴拳》是《太祖拳》的一个分支,比较灵活。《猴拳》以猴为形,手法脚步灵活多变。看师父练!”

智明法师练《猴拳》练得千变万化,浑然天成,孩子们都看呆了。法师说:

“孩子们!《猴拳》没有固定的套路。关键在于手脚的灵活配合。主要的是记住自己是猴子。猴子要冲击,抢树上的水果。猴子要防守,所以,手法要灵活,脚步要快,多变。有时可以适当的跳跃。有一个姿势要记住:两拳并列,两臂压在肋骨上。两拳放在胸前,这是猴子的守势。师父等下再练一遍,可能与刚才的有点不一样。这就说明了《猴拳》的多变性。注意,《猴拳》是用来强身的。好罢,看师父再练一次。看师父怎样手脚并用。”

师父再练一次《猴拳》,儿童们依然看得眼花缭乱。他们慢慢体会《猴拳》的真谛,手脚多动,使得身体健壮。

且不说小芳柏和师弟们如何在课余时间练武,我们笔锋一转,写到石扇堡学堂。

陈有义秀才在传授《论语》之前,介绍孔夫子的生平:“儒学学说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夫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夫子的父亲孔纥,字叔梁,是当时鲁国的勇士。孔子的母亲颜证曾到尼丘山祈祷后,生了孔子。孔子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是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排行第二,用‘仲’字来表示。孔子三岁时,父亲孔纥逝世,家境十分贫寒。母亲勤俭,让孔子有机会读书,终成了大人物。孔子继承了父亲健壮的体魄,身高九尺三寸,比寻常人高出一个头。孔子精通‘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泛指武艺)、‘御’(驾车)、‘书’(书写,泛指学问)、‘数’(算术)等六艺,文武全才,一心想为国家服务。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并不如意。孔子只在自己的祖国鲁国当了三个月的“司寇”(国家司法部门长官)。他要想改革朝政典律,削弱鲁国的三大家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的势力,但是,得不到众人的支持。五十五岁那年,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以谋得一官半职,但是,到处碰壁。只在卫国、陈国,做了为时不长的官。在国外飘荡了十三年,六十八岁那年,回到了祖国鲁国。此后,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事业。孔子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使得三千弟子中产生了七十二贤人,成了各国的栋梁。孔子强调“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培养出学生各种政治才能,到各国做官。孔子还编修过《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还为《易经》写了序言。还编写了鲁国编年史《春秋》。儒学的“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指“《易经》、《诗经》、《礼经》、《尚书》、《春秋》。好了,关于孔子的简介,就讲到这里。以后读《论语》大家就知道了。还有,《论语》不是孔子自己写的,而是他的学生们记录孔子所说的话的。《论语》共二十章。下面来逐章逐条地解释孔子的言论。”

学完《论语》“学而”章后,秀才叫弟子看“为政”章,跟着朗读:“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子,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秀才解释了一会儿,说:“这一段的大意是: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孔子,怎样才算‘孝’?孔子说:‘现在的人所谓孝,以为那养活父母就算孝了。说到犬马,也能豢养。如果供养父母时没有孝心,那么,与犬马有什么两样呢?’孔夫子在这里强调,你们长大了,供养你们父母时,一定要有孝心,态度要恭恭敬敬。知道吗?”

“知道了。”弟子们喊着。

在学习《论语》“述而”章时,秀才叫弟子跟着朗诵:“子不语:‘怪、力、乱、神。’”秀才解释后说:“孔夫子从来不说:‘怪异、勇力、悖乱、鬼神。’弟子们记住了吗?”

“记住了。”弟子们有气无力地说着。

“罗芳柏,你怎么样?”秀才逼近,问道。

“弟子不怎么样。”小芳柏小声地说。

“老师,芳柏练《童子功》、《猴拳》很流利,还是我们的辅导员呢?”弟子中一个名叫罗永忠说。说完了,他突然喊一声:“伙伴们!《童子功》倒立,一起上!”

六个弟子先出列,小芳柏也跟着出列,并排着练起“倒立功”,接着练“猴拳”。秀才看得啼笑皆非,一会儿,喝道“胡闹!胡闹!你们难道不知道朝廷‘不许民间习武’的禁令吗?”

“伙伴们相信老师不是客家败类,会去官府告密!”小芳柏正言道。

“好了,好了!这一次不罚你们。这是学堂,不是练武场!以后不准在学堂里练功,记住了吗?”秀才的态度显然软了下来。

“记住了,老师!”弟子们喊道并热烈鼓掌。

秀才摇头,苦笑了。

过了好几天,学习到了《论语》“子路”章时,秀才带领弟子们朗读:“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也!’”秀才解释后说:“弟子们,孔夫子这一句话大意是:用没有受过正式的训练的民众去作战,可以说是让他们白白送死罢了。”

“老师,所以我们现在练武,一旦朝廷征召,可以立即上战场!”罗永忠正找到了机会,振振有词地说。

秀才苦笑了,无可奈何,只好教其他的内容。过了几天,学习到《论语》“宪问”时,秀才叫弟子们一起朗诵:“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秀才解释后,说:“这一段的大意是:有人问请教孔夫子:‘像老子所说的拿恩惠去报答和我有仇怨的人,怎么样?’孔夫子说:‘那么,你拿什么去报答对你有恩惠的人呢?我认为:应该拿直道去报答那仇恨,而用恩惠去报答恩惠。’弟子们!孔夫子这个‘直道’说得不够明确,后代有各种各样的解释,特别是宋代‘理学家’们解释为‘忍耐’,显然不符合孔夫子的原意。老夫认为这‘直道’是要正面对付的。”

“我爷爷说‘直道’是针锋相对,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很直嘛!所以弟子要练武,才不会被人欺负!”小芳柏说。

“也许就是这样的。”秀才心里想着。他沉默了。他知道自己以前的教师就是有名的“理学家”。

学了半年多后,一本二十章的《论语》就学好了。秀才心里很满意。接着开始学《孟子》。秀才先介绍孟子的生平:“弟子们,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开放,出现思想家有十二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医家。在这十二家中,比较出名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这四家。儒家由孔夫子创立的,两百多年后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继承发展的。还有荀子(公元前313-238年)。后来还有杨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文中子(公元580-617),也继承发展了儒学。弟子们以前不是在家中都学过《三字经》吗?那里头不是有‘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其中的‘荀杨’就是儒家的荀子和杨雄。儒学除了孔、孟大师外,荀子、杨雄和文中子的贡献也都很大。只可惜文中子太聪明了,天妒奇才,三十七岁就逝世了。而‘老庄’就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公元前580-公元前500年)和继承发展人的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孔夫子年轻时还向年纪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老子学‘礼’。后世还留下了《学礼碑》。好了,弟子们!现在来简单介绍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鲁国(山东邹城)人。孟子比孔夫子大约迟生了两百年,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下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学学说,把儒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在儒学领域里,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可见他的地位是多么高了。孟子的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落,从鲁国迁到邹国。孟子的父亲名激,母亲仉氏。孟子三岁时父亲逝世,母亲十分艰辛地把他抚养成人。孟母对儿子管教很严,在历史上留下了‘孟母断织’、‘孟母三迁’的动人故事,成为千古美谈。孟母成为历代的伟大母教的典范。孟子勇敢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表达了古代民主、民本思想,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更前进了一步。孟子认为:如果君主无道,百姓有权推翻他。孟子把道德规范为‘仁、义、礼、智’四个字,把道德规范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提倡‘王道’、‘仁政’、‘德政’。孟子提倡‘性善论’,即《三字经》开头的‘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认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人性都是一样好的。这标志着人类认识观的深化。孟子带着学生到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也像孔子一样不得志。孟子比起孔子,更有反抗性。孟子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还有,孔子尊君,孟子爱民;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则刚正不阿,不卑躬屈膝;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则心直口快,特别对君王讲话是直截了当的;孔子为人低调,孟子则痛快、张扬。开始时,孟子的地位是不很高的。自从‘唐宋八大家’之一唐朝韩愈在《原道》一文中,认为孟子是先秦儒家中唯一能够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从这开始,孟子以及自己写的《孟子》一书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五代十国后蜀君主孟昶命令楷书‘十一经’,其中包括了《孟子》。北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孟子》一书第一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宋神宗于元丰六年(1083年),封孟子为‘邹国公’。第二年,宋神宗批准孟子的塑像,放进‘孔庙’里一起被祭祀。《孟子》一书也成为儒学经典。南宋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列为‘四书’,其地位在‘五经’之上,成为学子为考秀才、贡生、举人、进士必读的书。好了!弟子们,今天老夫先讲这些,使你们有个印象。放学!”

第二天,秀才对弟子们说:“《孟子》中有的章句比较长,你们年纪还小,一时还不一定能懂。从今天起,每天我们先学《孟子》在比较容易的语录。理解了这些语录的含义后,再回头读《孟子》全书,可能收效回更大。”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译文:孟子说:“能够行仁爱的人,则受到称赞而显耀;如果不能行仁爱的人,就要受到羞辱。”)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孟子说:“‘天时’的重要性不如‘地利’;‘地利’的重要性不如‘人和’。”)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译文: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用来画四方或者圆的标准。”)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译文:孟子说:“一般人常常笼统地说:‘天下、国家’。其实,天下的根本,在于每一个诸侯国;国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家;家的根本,在于每一个人自己。”)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译文:孟子说:“一个人的毛病,在于自以为是,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孟子曰:‘人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译文:孟子说:“仁爱的具体表现,是在侍奉父母;义理的具体表现,是在顺从兄长;智慧的表现,是在明白这两件事情,坚守不离。”)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译文:孟子说:“学问渊博,精通了,就会融会贯通。在反过来研究其他道理,就能够说出至精至简的道理来呀!”)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译文:孟子说:“有羞耻的心,这对于人的关系太大了。那些专门玩弄技巧的人,本来就不知道什么是羞耻!”)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译文:孟子说:“不做自己所不该做的事,不要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做人的道理,就是这样罢了。”)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译文:孟子说:“什么叫做‘仁’这个德性?就是做人的道理。把人性和人身合起来,就是所谓大道理了。”)

讲解了好几天,秀才说:“弟子们!这几天来大家逐条逐字读了孟子的语录,孟子的思想不都在里头吗?孩子们,所谓‘师父带进门,修炼在自身。’读书的方法就是这样,由浅入深,积沙成塔。”

秀才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教完《孟子》,接着学《大学》、《中庸》。秀才介绍说:

“这《大学》一书,是孔夫子的学生曾参编写的;《中庸》这本书是孔夫子的孙子子思编写的。弟子们1现在打开《大学》,读里头的语录。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译文:古代商朝的贤明君主汤的洗澡盆上有这样的铭文:“若使一天能够在洗澡后洗净澡盆上遗留下的污垢,使得心更新,更要继续不断地每天洗净污垢后,使身心更新。”)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译文:君子受到了前贤的启示,能够尊敬贤人,亲爱自己的亲人;而小人只是知道自己享乐和利益。)

“修身在正其心。”(译文:一个人的修身,首先在于正心。)

讲解完《大学》语录后,接着陈有义秀才继续讲解《中庸》语录: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译文:喜怒哀乐这些情绪,在还没有发出时,在心理上没有过而不及的偏向,这种状态就叫做‘中’;发出来也符合节度,就叫做‘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和,是天下万物的共通大道。能够完全达到‘中和’的地步,那么,我心既正,又推及天地之间,都能够安居正位,万物也可以顺利抵生长、发展了。)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人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译文:孔夫子说:“中庸之道不可能广推行于天下,我已经晓得其原因了。聪明人过于明白,以为不足行;愚昧的人却又不明白,不晓得这样去做;中庸之道不能明白于天下,我也晓得其原因了:能干的人,做过了头;才干差的又做不到。这好比没有一个人不饮食,但是,很少人能够真正懂得味道。”)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译文:孔夫子说:“喜欢研究学问的人,就接近了智;努力做善事的人,就接近了仁;晓得什么是羞耻的人,就接近了勇。明白了这三点的人,就知道怎么样去修治自身;知道了怎么样修治自身的人,就知道怎样治理众人了;知道了怎样治理人民的人,就知道怎样去治理天下国家了。”)

“子曰:‘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译文:孔夫子说:“详细地考问,小心地思虑,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实践。”)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自身也。”(译文:孔夫子说:“愚笨的人偏要自作聪明,卑贱的人偏要自作主张;生活在当前的时代,偏要回复到古时的路上去;像这样的人,灾祸就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秀才把“四书”的语录都摘要地介绍了,他对弟子们说:“孩子们,孔夫子也知道了‘中庸之道’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可以说:所谓‘中庸之道’只是一种理想,一种建立不偏不倚的和谐社会的愿望。说透了,只是对理想社会是一种追求。‘四书‘的语录要多背诵,今后,科举考试受用不浅。要尽量多背诵。”

我们将笔锋一转,再说智明法师看到了石扇堡的夏收夏种已经结束,秋稻秧苗长势喜人,于是与老庄主商量开始练武。八年前的那些徒弟们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了练武场。法师让徒弟们把《行者拳》、《白鹤拳再演练了两遍,看了觉得很满意。智明法师先传授《达尊拳》。练了半月后。法师很高兴地说:

“很好!大家都很努力。现在师父开始传授新的拳法,叫做《罗汉拳》。这拳法是唐朝时来自天竺(印度)高僧达摩到中土传道。走到河南登封少林寺,达摩看到当时和尚们缺少练功,脸黄肌瘦,于是自创《罗汉拳》教和尚们练功。没有过多久,和尚们身体强壮,脸色红润了。弟子们!高僧达摩法师创的《罗汉拳》的要诀是:‘上下相随,步随手变。‘夺中’、‘护中’,刚柔相济。’拳谚称:‘要想罗汉好,三正里面找。’这‘三正’是‘手正、马步正、身正。’《罗汉拳》的手法多样化:隔、迫、冲、闪、点、举、压、钩、抄、抛、圈、劈等等。《罗汉拳》的腿法腾、滚、扫、弹、踢等等。不论手法和腿法,都要求‘快’、‘狠’、‘准’。好了,现在看师父练《罗汉拳》!”智明法师练得虎虎生威,徒弟们看得眼花缭乱。后来法师分解,用慢动作,徒弟们才开始能够跟着练拳。《罗汉拳》就是难练,一个多月后,才有了一点眉目。又过了两个月,法师看到小芳柏也跟着练,对启隆说:

“《罗汉拳》功力大,暂时还不大适宜八岁的孩子练,只怕伤身!”

“是。”罗启隆说。

“小芳柏还是先练《童子功》和《猴拳》好了。以后长成十五六岁的汉子,再练《罗汉拳》和今后师父要传授的《太祖拳》。师父以后还会再来。”智明法师说。

“听师父的。”小芳柏坚定地说。

“以后长大了,你也可以学你阿伯的。再过一两年,你阿伯可以开馆授徒了。”法师说。

“还差得远呢!”罗启隆憨笑着。小芳柏安心地练他的《童子功》和《猴拳》去了。

智明法师继续传授新的拳术《太祖拳》。法师说:

“《太祖拳》是大约八百年前宋太祖赵匡胤创练的。赵匡胤就是靠着英武而得天下的。《太祖拳》是硬功夫,所以贫僧安排在最后传授。练《太祖拳》要求一胆、二力、三功、四气、五巧、六变、七奸、八狠。《太祖拳》的手法多种多样:挑、砍、拦、封、闭、扫、踹、撩、钩、撞、绊、缠等等。练《太祖拳》要求灵活机动,遇隙即攻,见空就扑,借敌之力,以制其身。《猴拳》是《太祖拳》的一个分支,更适合儿童练。当然,大人们要练,也未尝不可。《太祖拳》练熟练了,还可以加练三节棍、梅花枪、梅花刀、青龙剑,等等。好了,现在看师父练。”智明法师练起了《太祖拳》。在前排的徒弟们感到一股股清风扑面而来。法师练了之后,顿感全身血脉畅通,额头现出点点汗珠。智明法师笑着说:

“痛快!痛快!要是冬天早上练《太祖拳》,整天都是暖烘烘的。”

智明法师用慢动作教徒弟们。一个多月后,大家练得有点眉目了。智明法师找老庄主商量说:

“庄主!贫僧心中自我承诺要在石扇堡传授完‘五祖拳’,现在已经全部传授过了。贫僧将要告辞!”

“怎么这么快,上一回还七个月,这回还不上五个月。我和你还没有叙够呀!”庄主拉着高僧的手,惋惜地说。

“使命在身,身不由己呀,庄主!”法师说。

“这我理解,理解!这样罢,明天在练武场与你的徒弟们告别罢!”庄主说。

第二天,在练武场上,徒弟们看到了师父已经把挎包都准备好了,心中正猜测着。他们看到庄主带着小芳柏和其他小徒弟也来了。庄主说:

“大家把所学过的拳法都一一练一遍,就算是为智明法师送行!”

大师兄罗启隆带领着大家含着泪一口气练完了《行者拳》、《白鹤拳》、《达尊拳》、《罗汉拳》、《太祖拳》。

智明法师挂上挎包,喊着:“庄主!各位,后会有期!”用轻功踏着飞快的步伐向北奔去,一下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本章亮点】

几天后,秀才叫学生打开《弟子规》中间部分。“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念:‘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秀才解释了一下,说:

“注意这两个‘绝’字,是‘绝对’的意思,不能够变的。这十二个字的大意是:‘凡是打架闹事的地方,绝对不能走近。凡是不正经的事,绝对不去过问。’孩子们,大家记住了吗?”

“记住了!”孩子们喊着。小芳柏站起来,举起手,问:

“老师,学生可以提问吗?”

“说罢!”秀才说。

“老师!如果学生的亲友被坏人打了,难道学生可以不去解救他吗?”小芳柏说。

“你有力气去解救吗?你自己也一起被打了,怎么办?”秀才说。

“老师!学生要像阿伯一样去练武。有了武功,自己不被打,还会像阿伯一样,能够解救别人!”小芳柏争辩说。

“芳柏!警告你!你的想法与儒家思想是背道而驰的!是很危险的!你走过来,站在大家的对面。罚站一个时辰!”秀才的脸上显出了怒色,说:

“其他人自己朗读罢!”

小芳柏瞪着双眼,笔直地站着。

“老师,过两年学生也要练武!”六个同窗七嘴八舌说着,与小芳柏站在一起。

老师气极了,许久说不出话来。他试图着拿起《论语》读着,以平息自己的怒气。好像是读不下去了,他站起来,走来走去,最后气急败坏地喊着:

“放学!”

【注释】

  1. 古代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
  2. 两广指广东省、广西省。
  3. 广东、广西一带群情高涨,终于酿成了1843年夏季,在广东省花县金田村的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

(待续)

Perhimpunan Penulis Tionghoa Indonesia (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