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世界易经大会论文
易经环保生态谈
——印尼 陈德胜
1970年4 月22日一位美国参议员首先提出环保的意识,后来参与国越来越多,从此就奠定了每年的4月28日为地球日,也同时奠定了环保――爱护我们的唯一地球就是全人类的一个总工程。也就是说地球上每个角落的人们都应当关注这个问题。人类为了更好地提高生活条件,向这个有限的行星――在能源、资源及空间这三方面不断索取,这些行为所带来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实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二次世界大战前,当时全球人口总数不到二十亿,工农业不如当今如此发展蓬勃。海陆空运输不如现在频密,物资使用更不如现今庞大,可以说,当时的环保意识只是少数学者的一种前瞻式的忧虑或臆测而已。当时,地球之河川、海洋、森林相对人类在各方面所产生的污染物,尚有自身的自净能力,还能应付而绰绰有余。但是到了70年代中期,随着世界人口的急速增长,先进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对能源、资源及空间的消耗已是数以倍计。所排放的污染物及对环境的破坏,地球本身及自净能力已远远承受不了负荷。空气、河川、海洋的严重污染,导致大氧层二氧化碳大量增高;温室效应,大氧层臭氧稀薄,形成破洞;大面积的森林丧失,导致水土流失,气候反常;人工噪声对人类及生态所产生的恶劣影响等等;都已经是显而易见的问题。
中国古老的易经又怎么来演绎这现代人类的环保大问题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易经的基本概念:易经(简称周易)由太极阴阳开始,为伏羲氏仰观天文,俯查地理,总结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又对大地采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模仿万物形态,创出了宇宙万物变化运行的信息符号,即先天八卦。后周文王在伏羲先天八卦的基础上以象数之情况再排列出后天八卦,就成为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八卦为用。周文王再把八卦的每一卦重叠,创出了八八六十四卦又三百八十四爻,个别再系上卦词,最后由孔子加上十翼,(辞上下集、象辞上下集、墼辞上下集、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是为十翼)。成就了华夏文化群经之首的易经。易经即是宇宙本性宏观与微观的变化运动而成,可以说天地间一切自然变化都已包含在易经之内。非但如此,它也包含着人类的极高智慧思维哲学观,无怪乎被誉为世界三大古文明论述天人地的经典之最(另两大经典为印度呔陀经WEDA,及犹太法典TAURAT)。以下我们试试探讨易经如何论述环保在能源、资源,人类和自然的交错关系。
易经首要强调天人地。天人关系,天人合一,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简单说来,人类生存于天空之下,地球之上,即脱离不了天也脱离不了地。天只是形象而已,天也可以称天道,自然之道。易经里天也叫干,干就是指天的一切功能,天给地球最大的功能是指太阳,而太阳给地球最大的功能是能量。生存在地球上一切生物都离不开阳光。上百亿年前由于地壳的变迁与火山爆发,使无数的海洋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大片森林被掩埋在地下,经过高温高压的催化作用,形成了现代人类赖于生存的物资能源,即煤碳、石油、天然气、地热等。这些能源大部分都被使用和提炼成燃料,其次才提炼成其它工业半制品等等。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机动交通工具,包括火力发电站都要使用燃料,全球日以继夜不停燃烧着燃料,也同时排放着巨大量的二氧化碳,严重地影响着大氧层含氧量的下降,导致温室效应气候失衡。各国的专家都已悟觉到这问题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因此于1997年由联合国在日本京都召开的世界气象大会,达成了一个共识,即京都协议。规定了先进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在往后几年应减少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易经第一卦干为天第三爻之爻词:“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说君子(可指智识能士、贤能者)要整日努力不懈,严谨小心对待相关问题,这样就无危险了。所以各国政府相关部门,面对环境污染问题应当采取认真严肃的态度,为长远计,深思熟虑谋良策。做好此重任,才能避免或减少因人为的环境破坏而演变成自然灾害,如此才是真正替子民谋福祉。
易经第六十卦“水泽节”其六个爻词几乎都说到节俭、节约、节制、节度、节流等,史记内也记载着黄帝号召人民节用水火材物,因而在黄帝的治理下大业亨通顺畅。我们的邻国新加坡,因本身没有水源,政府教导他的人民对用水的节制可说十分成功,去年又开发可饮用再生水。水乃大自然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利用循环再生法绝对是安全可靠的。而水泽节此卦,也不单纯指对物资的节约,它对为政者在行政、管理执行等也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卦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君子(长官)在治理国家所定之法度、制度等,都应注重丰减之节,论议德行,合乎节度,做到下不伤民财,上不损耗国力,不逾越规矩,合乎天理之正,这就是易经的哲学思想功能。
中国农业,特别是在水稻高产量种植上,在近代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这应归功于他们优秀的农业专家在这方面的投入,其农产品不但要养育着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同时还能帮助其它比较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高产量的目的就是可把多余的土地退耕还林,或是再造回湖泊,中国相对其它国家来说,可耕地更少,但在可耕地的利用上,真正符合了水泽节的含意。
陈槐民老师在2000年“谈谈环保与天人合一”论文中对“树”有很精辟的论述,与笔者第一次参观北京故宫看到超过400年的松柏时有同样的感受。该文也谈到易经第八卦水地比的第五爻爻词:“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其实,此卦并不单纯指对树林里的禽兽网开一面。孟子言:“人皆有恻隐之心,也就是人道人性的本能”。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比拟为上至国家领导,下至一个家庭,都要储蓄良善的道行,更应善待跟我们共存在地球的一切生灵,感恩自然万物赋予人类的功能,其结果就有庆宴可享。而我们的国家――印度尼西亚,在新秩序政府为私自的利益而准许下,大财阀几乎漫无节制的在苏门达腊、加里曼丹,部分爪哇岛大量砍伐树木。大财阀有大财阀的砍法,民间山地有民间山地人的胡乱砍法,导致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近几年雨季时节所发生的土崩地陷,所造成的人命伤亡、财物损失有增无减,正所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易经里的天人合一,最根本的含意乃是人类一定要和自然和谐同存,不能本着人类主观欲望而忽略了自然的功能。约两百多年来,人类在西方辩证唯物法与逻辑思维哲学观主导下,独领风骚,自我塑造了现代科技文明,同时也冲击着物质文明,引发人类对地球、能源、资源大量索取,严重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规律。
为了达到与自然和谐同存这一目的,我们何不善于利用自然界供给我们的能源呢?目前人类对风能、地热、太阳能的使用还不能立竿见影,倒是采用核能和水力发电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就如中国长江三峡水库之建设,明知工程极其浩大,又要牺牲中上流江边的大片民居、土地、农田、古迹,还要在环保上做很大的处理工作、这个工程不但是发电上取得洁净的能源,最主要是做到南水北调,孕育着华北无数的农田,为百年子孙造福。尽管是改造了自然,但也尽量做到了与自然和谐同存,正所谓知天命,尽人力也。
瑞士是个资源缺乏的国家,笔者几年前曾与友人驱车从瑞士前往意大利办事。在瑞士亚尔卑斯山脉这一边,看到不少小瀑布从山上冲下,将到山底下,却有大水管把瀑布水引导到固定的水渠里。我问友人为何不让瀑布自然冲击下来而要用水管接引?友人指着不远处山坡的一个不太大建筑物说,那是一个小型水力发电站,那些瀑布大者三五条,小者十出条就可合成一大渠,依地形引导到发电站,这样的一个发电站就能供应附近的一个乡村。他说瑞士全国估计有近700座这样的小发电站,每年除了冬天外,一年能得到为数很大的洁净能源。易经第九卦风天小蓄,上九,象词说:“上九居小蓄之终极,固有蓄久则通,积少成多化小为大之功能”真不可小看这些小蓄之能力。
人类除了索取自然能源,也破坏生态环境,其中之一就是垃圾、废物的处理。在科技主导的文明里,今天科技上有个新发明,几年后又宣布其功能适得其反。最明显犹如早几年的DDT,农药及无机化肥的大量使用,严重地破坏了土壤的再耕性,也污染了河流。更甚者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超量使用氟氯烷(FREON),此化学物原本只用在制冷机上,后来人们发现其扩散力极强,就把它当作喷雾济(AEROSOL)使用,不只如此,生产塑胶海绵类的工业,如鞋底胶片各类型坐垫之胶层更拼命使用它为发泡剂,这就是导致南极上空臭氧层产生破洞的罪魁祸首。幸好联合国也规定世界各国先后停止使用在喷雾济和发泡剂上,而采用其它较无害的方法代替,有效地抑制了臭氧层继续扩大(瑞典约在1978年首先禁止使用FREON作为喷雾济及发泡剂使用)。
再如全世界约有300座核能发电厂,约百分之九十都在西方先进国家,但西方先进国家在处理核垃圾时根本就没有一个万全之策,顶多把它装进防辐射不锈钢管内,也许也没有经过第三世界国家的同意,就把它丢在他们的海洋底下。瑞士还算是比较有良知的国家,他们在山壁往横里钻了大约200~300米的洞,再把钢管封死在里头。但是,以铀为主燃料所剩余的核垃圾,还有极强的辐射线,它衰变成为没有危险性的物质,时间数万年,谁也不能保证那些钢管在何时会否出意外,又引起什么灾害。以上例子我向友人说及,如果我们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一向以来都是敬天地,顺自然,也许科技的发展不如西方的快速,但人与自然的相处却一定更和谐。他沉默许久后说,也许你们对,但科学的发展是不可能停止的,一旦发现有害处,就要制定条规来禁止或再发明一种方法来克制它,新方法又产生新问题才再寻找方法解,犹如大禹之父鲧治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治标不治本。
如果各国的科学研发者,在开发科技文明中,都尽能力做到不与自然对立,也不为了短期的利益而无节制使用该发明,首先思考的大前提是如何与大自然统一,不遍离人文与科技同舟共济法则,顺应自然规律。
宇宙万事万物,其规律犹如太极,周而复始。在当今科技文明盛极的另一面,已经有一大部分东西方人士,一方面谨慎地抱着科技文明,又同时回归大自然。犹如道德经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真正达到与天地自然和谐同存。
部份资料: 易学研究科,讲义。
部份思考: 圣严法师与科技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