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tau banner
首页 关于作协 主要领导 新近文集 推荐文章 文坛活动
散文园地 诗歌创作 小说世界 纪实报道 古典文学 传统艺术
春华秋实 翡翠文苑 椰风蕉雨 Aneka Sastra 友情链接 留言簿

七渔夫合力建甲里汶育民学校
“渔夫”兴教办学只为传承中华文化

高博云



(左起)纪力秋、渔夫、林秀和华实在育民学校大门前合影。



小学校长鸣钟:“放学了!”


在“渔夫”的家面向大海的地方,笔者注意到岸边设立一个“那卓公”神位,神龛下面放着一大堆拖网坠石。

那卓公就是“拿督公”,是印尼和新马等第常见的本土保护神,它源自本土伊斯兰圣迹和华人土地公相结合的崇拜表现,是华族文化与当地文化结合衍生出来的本土信仰文化,后来形成东南亚独特的多元文化神明。

那卓公神龛的设计富有华族文化色彩,用红烛或红灯,以及红枝香祭拜,有的还有华文书写的对联。

研究学者认为,那卓公是伊斯兰教传入本地区之前信仰一种称为“圣迹”的地方保护神。“圣迹”是指荒野的地方保护神或他们栖息的地方或地方长老的坟墓。因此海边、河边、路边、屋边、湖畔、树下、工地,甚至是一堆沙丘都可成为那卓公显灵的“圣迹”,人们因此设龛膜拜,希望能消灾弭祸,祈求平安纳福。

还有学者认为,早期华人移民本身具有土地公的信仰,他们在南洋开荒辟土生活,除了祭拜福德正神、大伯公或土地公之外,也入乡随俗,尊重当地“圣迹”,久而久之演变成为那卓公信仰。


学生们围着渔夫直喊:“爷爷”“爷爷”。



(左起)纪力秋、横滨、林秀与渔夫及两位教师合影。


“渔夫”虽已年迈,却能保持健壮的身体,而且思维敏锐,他在甲里汶码头接我们之后,立即驱车带我们到育民学校,正好赶在学生们放学之时;然后才请我们共进午餐,接着又带我们参观补习班,正好又赶上下午的补习班开课时间。

我们从码头抵达育民学校正值小学班放学的时候,学生们看到“渔夫”都乐开了,人人口口声声叫着“爷爷!”“爷爷!”,一窝蜂争着跑到他面前,乐不可支,甚至索性扑入怀中。我在旁看到“渔夫”眼中流露出最为闪亮、幸福和慈爱的光芒。

育民学校在印尼“变天”之后申请为教育机构,并于2001年中旬正式成立。如今在7千多平方米的校舍上,左右两旁建有十余间课室,其中3间供幼儿园,12个小学班,4个中学班,并有电脑室、会议厅、食堂、宿舍和教务办公室等,中央部分建有宽广的幼儿班游乐场、篮球场和体育广场等。


小学生要放学了。



初中生借下课的时间温习。


目前全校约有700名学生,其中有80%为华族,其余来自兄弟族群。幼儿班和小学生人数超过400人,其余则为初中生。在教师方面,育民学校今有5位幼儿园教员,26位小学教师和16位初中教师。

育民学校办学的原则是“有教无类作育英才,好学力行为民先锋”。7位本职皆为“渔夫”的校董,事前都有了“不为牟利”,甚至要“长期亏本”的心理准备。

在缴费方面,幼儿园和小学不收报名费,中学生报名费仅10万,每月学费为12万盾,小学则为6万盾。同时,为了支持和鼓励贫寒学生就业,容许他们免付或支付一半的学费,并且同样津贴其校车费。

“渔夫”校董的义举终于打动了吉里汶岛上其他具有爱心的人士,致使育民学校的校董增加为20人,有些愿意为教育事业奉献爱心的仁人君子则以提供助学金的方式支持贫苦学生就业。地方政府也已承认育民学校为正规的私营中小学,并通过属下教育局为授学超时的教师们提供津贴。


广场左边是一排初中班课室。



学生们向老师交功课。


虽然有了如此非凡成绩,然而“渔夫”仍要力求上进,他认为育民学校多种机制还待进一步改善,例如学生缴费方面不能一概而论,最好是能再减少贫苦学生的学费,而家境较好的学生再加一点学费,因此能提高教员的待遇,增加或扩大教学设施。

他还坦诚的说,在创校之初,7名“渔夫”校董都是老实人,当时村中有位长老准备捐献3000平方米的空地,这个空地又正好在校舍隔邻,但诸位董事都不敢接受,理由是再没有更多的资金扩展校园。

“渔夫”早年的生活非常辛苦,渔获有成后便努力于文化传承,想到的都是大众的事业,他唯一为“自己”着想的是在家中陪伴旧患忧郁症的发妻。

这位年已古稀的渔夫远望着大海说:“从小打鱼,打鱼幸苦,现在老了,不能打鱼了,却又思念打鱼的日子,乘风波浪,撒网捕鱼,梦里依稀还是在渔船上……”

笔者也发觉到,育民学校虽然占地宽广,但全部建筑物并非由钢骨水泥所支撑,无法“更上一层楼”,从这里也可以想像到“渔夫”等7位渔夫校董合力办校之艰难,他们凭着爱心历尽多年,节俭生活,各尽所能兴学办校,并无“牟利”或“保本”的用意,而是一心要传承中华文化,达到“有教无类作育英才,好学力行为民先锋”的目的。

(接上页)

Perhimpunan Penulis Tionghoa Indonesia (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