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十周年会庆举办文学座谈会
庄钟庆、卢新华和苏永延三教授担任主讲人
何华实
左起:庄钟庆、卢新华、苏永延
印华作协于2009年12月12日(星期六)适逢十周年会庆的日子,除了由袁霓总主席发表演讲报告之外,也举办了连续三场的文学座谈会,分别由中国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教授庄钟庆,中国著名作家卢新华,以及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苏永延主讲,并由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骆明、新加坡著名诗人寒川和香港著名作家东瑞致词演讲。
庄钟庆教授也是《鲁迅全集》修订委员会委员、中国矛盾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市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他这次演讲的主题是《印华文学多面观》。
左起:骆明、东瑞、寒川。
他说,东南亚文学具有东南亚的特色,而印华文学同样具有印尼的特色。印尼土著文学具有优点和特色,而印华文学同样拥有任何其他文学所能替代的优点和特色,若能互相交流汲取长处,并且与时俱进配合新的事物,必可丰富和发展本身的文学。
这位获英国剑桥传记中心授予“国际20实际成就奖”的文学家还高度赞扬印华老作家黄东平所著《侨歌》,称之“写出了东南亚华人的血泪史”。他说:“时间可证明文学作品的流传价值。黄东平的著作即使再过百年,仍有其流传价值。”
第二位主讲人是“伤痕文学运动”主要的代表卢新华,他的著作已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等十几国文字,他先在上海复旦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学位,后来又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南亚语言文化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在1978年8月11日以短篇小说《伤痕》震动了整个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卢新华,这次在印华作协十周年会庆座谈会演讲的主题是《漫谈典型概括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
袁霓总主席(左)郑重介绍三位教授。
卢新华说,海外也有“伤痕文学”,就以印尼来说,华文曾经30多年以来被禁锢,印尼华人在如此漫长的时间不能用华文作为交流共同的工具,这是令人难于设想的。他说,当他读着印华作家的著作,联想到上述情况,就会感触到印华文学是经过“伤痕累累”但仍能坚持发展的文学。
针对“伤痕累累”的问题,卢新华声称,“四人帮”对中国最严重的破坏不在于生产力方面,而是在每个人心中留下“伤痕”。他带着回忆的神情表示,当他写完《伤痕》这部书之后,心中对自己说“即使现在就是死了,也没有遗憾。”
正所谓“学其上者,得其中,学其中者,得其下”。卢新华说学习之道不能“死学”,不能生搬硬套,这种学习方法最多得其形而未得其神,即使你读了一部好书,也不能领会其中的精华,更谈不上把学来的知识灵活应用在作品中。他说:“若要创造出好的文学作品,首先要读好三部书。”
这“三部书”究竟是什么书呢?首先是一切书本上的知识,其次是自然社会,第三部书则是“读自己”。
他认为,成功的小说作品,并不只说明一件故事的情节而已,但也要能写出或概括出典型人物形象。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若把“真实”以文艺手法写出来,可以让读者感受深沉的影响。
负责迎宾工作的文友们。
苏永延是最年轻的主讲人,他生于1970年10月,然而现在专注研究20实际中国文学及东南亚华文文学。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读过很多的印华写作人的著作,因此其演讲主题是《印华文学复苏后发展管窥》。
这位教授虽然自谦“管窥”,但他的知识却“何其广也”,他举出了好多名印华写作人的著作的优点,其中极度赞扬已故冯世才的“诗才”,在早年著作《明朗的日子》写道“印度尼西亚像三千艘不沉的船前进”,又在印尼改革时期写出“回到故乡认不出故乡”的诗句。他也赞扬国际日报总编辑李卓辉所写一连好多本的纪实文学,李卓辉除了博学之外,也具有令人惊叹的敏锐分析力。
负责书展文友。
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骆明在致词中说,印华写作者在非常艰苦的情况成长,正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印华作协从袁霓等只有十几人的不定时聚会,经过10年的辛苦努力之后,如今成为足以自豪的庞大文学组织。
东瑞和寒川从印华作协还没有成立之前,一直在鼓励推动印华文友坚持写作,两人看到印华作协经过“十年磨剑”,今日“亮霜刃”,自然很高兴。他们也先后在台上致词,勉励印华文友再接再厉创造新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