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tau banner
首页 关于作协 主要领导 新近文集 推荐文章 文坛活动
散文园地 诗歌创作 小说世界 纪实报道 古典文学 传统艺术
春华秋实 翡翠文苑 椰风蕉雨 Aneka Sastra 友情链接 留言簿

珍惜生命,分秒必争/万隆文学研讨会
——印华作协万隆分会第二次文学研讨会”

(一)

为了配合印华作协举办的散文创作比赛征文活动,印华作协万隆分会第二次举办的文学研讨会,特别选择了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议论性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为研讨的作品。这是一篇外国的散文著作,希望通过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

熟知,西方文学作品很多是充斥了低级、下流、强暴、恐怖的内容。但是,西方文学并非全是伤风败俗,腐朽糜烂之作。西方文学也有不少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只是我们没有阅读到,或少读到罢了。现在,我们研讨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是一篇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


(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是一位失明失聪的残疾人。她在黑暗中度过了漫长的88个春秋,但是,她意志坚强,从不沮丧,总是精神抖擞。在黑暗里,在困难面前,她敢于挑战拼搏,勇于攀登。在启蒙老师安妮•莎丽文的真心帮助下,她学会了五种外国语言文字,还考进了久负盛名的哈佛大学,并创作了十余部自传体小说,1965年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的妇女之一。

她在一生中,虽然眼瞎耳聋,但是她总是自强不息,从不让时间白费。她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正是体现了她珍惜生命,分秒必争的精神和思想。


(四)

这篇议论性散文,其语言文学表面看来很浅白,其实字里行间蕴涵了极其深刻的思想性。作者通过巧妙反复的议论,用具体有说服力的事例,语重心长地指出耳目的重要性,告诉我们要充分地爱护自己的耳目,千万勿像一些耳聪目明的人,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也不要像一些明眼人,却往往“熟视无睹”。文中有意识地告诉人们,要爱惜生命,分秒必争,勿让时间白费。

文中所说的“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这段文字,真是意味深长,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启迪。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时间在流逝,万物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我们必须擦亮眼睛,眼光犀利,不要麻木不仁、心灵呆滞,要善于及时抓住机遇,要与时俱进。只有善于抓住机遇的人,才能成为时间的主人。


(五)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使我们进一步认识,这篇西方文学作品,不愧为一篇技巧到家,结构完美,严谨的好散文。全文首尾呼应。开头点题::“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这句开门见山地指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暗示了人们要爱惜生命、珍惜时光。这一开头句子,紧紧扣住了文章的主题。

“开头”写得好不好,关系到文章的质量及其效果。要把“开头”写好是不易的。正如高尔基说过的“开头第一句最难写。”开头写得好,正如爆竹一响或推钟宏鸣,给人们一种巨大的吸引力。

文章中间部分:以议论为主,“议”是提意见,“论”是分析说明事理。文中以设想和批评反复论述。如:第二段,设想“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第三段,则批评“一些耳聪目明的”;第四段,又设想“让成年后瞎上几天,聋上几天”;第五段,批评“一些熟视无睹的明眼人”;第六段,设想“自己当个校长,设必修课:如何使用眼睛”。

文章反复的议论,一环扣一环严密地形成了文章结构(布局),有机的内在联系。

结尾:第七段,以“问句式”作为收笔。使这篇议论散文的结构异常的完美、严谨和统一。


(六)

海伦•凯勒在结尾处,她没有直接向读者表述“如何使用眼睛”、“如何度过三天”和“眼睛停留在何处?”的问题,而是反问读者,提出三道题,留给读者去思考,找答案。这种“问句式”结尾,更能发人深省。

对海伦•凯勒提出的三道问答,我们的回答:一,假如我们只有三天光明,我们将保护好眼睛,让视力保持明锐。扭亮电脑上网,瞬间可知天下事;好好利用眼睛多读好书,不看腐化糜烂的书;善于明辨是非;不做睁眼瞎子;眼光犀利,及时抓住机遇,与时俱进。

二,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利用好三天的日日夜夜,不让时光白费。在三天里,不做亏心事,不做损人利己或危害集体的坏事;多做有益家人、亲友、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好事;不忘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教育事业,促进印中友谊。

三,我们将不倦怠,随意闭上眼睛,我们将时刻睁大自己雪亮的眼睛,与时赛跑,与时俱进。我们的眼睛,不只看眼前鼻尖下的利益,我们也不会往后看,或寻短见;我们将登高望远,高瞻远瞩,目光向前,放眼世界!


(七)

通过学习海伦•凯勒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理性认识。一位失明失聪的海伦•凯勒,她能排除万难,学有所成,而我们作为耳聪目明的人,更应该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在困难面前,敢于拼搏,攀登。我们更要只争朝夕,分秒必争,不随便虚度光阴。在有限的人生中,发奋读书,构筑和谐,造福人类。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出永恒灿烂的光彩!

(文学研讨部创作小组)

Perhimpunan Penulis Tionghoa Indonesia (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