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伤痕
——读《又是春节》的一点感想 张颖
盼了好几个月,印华金鹰杯散文比赛终于揭晓了。
参与了颁奖典礼,参加了文学座谈会,心中有许多感慨。
这次的冠军得主周福源一鸣惊人,以他深厚的文学根基,写出了一篇有血有泪令人起共鸣的文章。我读完了,心潮澎湃,深受感动,因为他写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失落与悲哀,写出了许多人不敢触及的问题,对狂妄的独裁者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它让我的记忆回到那黑暗的六十年代——从学校被封闭、侨领被迫害、到“红头”事件,哪一件不与自己有切身的联系?我仿佛又看见——学校被封后,一群群失学的青少年,有的转向印度尼西亚学校就读;有的涌向“手工店”,学裁缝、学刺绣;有的从此走上生活战线,过着长长一段没有文化、精神空白的生活;——众多的侨领,被当局强行押往坤甸市软禁,与亲人相隔离,度过没有人身自由的悲惨岁月;——被“红头事件”迫得倾家荡产、背井离乡的同胞们,流落到各市镇,投奔亲戚或住在临时搭起的难民营;然后,擦干眼泪,在陌生的土地上重新站起 ……那沉重的时代灾难啊,像一道烙印,深深地烙在心坎里。
马来西亚作家小黑在发表感言时说,印度尼西亚华人受尽了欺凌和歧视,却还是热爱自己的祖国,这令他感到十分惊讶和佩服。
是的,我们这代人,就像周福源说的,“已经走得太远太远,已经有了自己重建的家园、自己认同的社群,要回归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历史的灾难,让我们华人心痛,可是我们却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中重新站起,再用满怀的爱心去爱这个祖国。因为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也让我们义无返顾地付出爱心的,那就是,我们的兄弟族群,绝大多数都是善良的、友好的;在我们周围——巴刹里的菜贩、小店里的店主、巴彩的司机、收垃圾的工人,还有好多、好多,这些我们每天接触的人,都跟我们友善相处,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勇气。
其实,自古以来,我们华人都已从深心里承认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了。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里已是我们的祖国,我们不忠谁忠?我们不爱谁爱?……
我很喜欢文章的后半段,一些描述令人激动、感慨——
当那被暴君枷锁了三十多年的醒狮,带着满身的伤痕再现时,“用力地抖动你的身躯,仿佛要把那多年来深藏在心底的悲痛与抑压,统统地释放出来;而那鼓声好似助你呼叫抗议。……你的出现,给那桎梏你的暴君响亮的一巴掌;你的再现,再次提醒我们:中华文化是一个顽强的文化,历经三十二年的镇压,仍然没有死亡,时机一到,那改革的风一吹,它又再勃勃重生!……”
作者在为华文开放而欢欣鼓舞的时候,又道出了隐藏在深心里的忧虑——这自由的气氛会不会是昙花一现?并希望人们“在狂欢自由的忘我中,在那庆祝宴会结束以后,还有好多好多的工作,需要我们认真地、一个一个地做下去……”
说得多好啊!虽然这篇文章在措辞方面有一点“瑕疵”,但总体上,它却有内涵、有深度,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人感动,引人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