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atau banner
首页 关于作协 主要领导 新近文集 推荐文章 文坛活动
散文园地 诗歌创作 小说世界 纪实报道 古典文学 传统艺术
春华秋实 翡翠文苑 椰风蕉雨 Aneka Sastra 友情链接 留言簿

文人的悲哀
——黄东平先生“无悔到悔”一文读后感

金梅子

看过印华文坛前辈黄东平老先生的大作“无悔到悔”,内心波涛汹涌,难于平息。沉淀多年的不满愁绪,也跟着一一漾起。

我因时间关系,平日看报只看大标题,对于喜爱的文章,也只匆匆过目浏览。黄老先生的这篇大作,却让我重复咀嚼了多回,一直不忍放手。

黄老先生是印华文坛杰出的虎将,著作等身,人人共赞。我对此文的偏爱,并不在其行文的流畅,或文学的价值观。而是深感它像一颗正义的炸弹,在这冷酷如冬的年代,以无比的勇气震慑人心,让大家看清,生活在地球上的弱势文人,在生活的帷幕后所扮演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角色。

这篇文章简短有力,字里行间充满愁怨。亲爱的读者诸君,你都听到了,这一声声无助的申诉,竟是出自一位名声煊赫,为印华文坛付出毕生心血,争取过无上荣耀,也深受海内外人士仰慕的落魄老文人之口,凭心而论,你有什么感想?

昨晚翻看棉兰文学家钟俊仪先生令夫人江恭忱女士的大作:《本地民族诗坛管窥》,其中也谈到印度尼西亚诗坛号称“诗国总统──Presiden Puisi”的执着诗人哈迪(Na•Hadian)的坎坷遭遇,处境一样悲凉。每篇稿费仅一万五千盾,教他如何过日子?何况文学作品要创新,还得避免粗制褴造,又要安排时间发表,才有稿费可领。再说灵感老兄不是财神爷,也不可能“有求必应”,除了独具智能者外,一般的写作者想靠摇笔杆度日,简直比登天还难。难怪说,有志于此道者都“望门生畏”,只好将写作当成次要的消遣。今日的文人,除了有个“祖传铁饭碗”者外,要谈“专业”,可谓缘木求鱼。

我也是文人,也曾在文海翻滚好多年,充当过“蹩脚编辑”,也当过几年中学教员。对其中的人情冷暖,苦乐恩怨,感触良多。我不否认自己对现实不满,苦恼也特别多,故而后期写出的文章,大都在吐苦水,泄怨气,当然很讨人厌。

当年鲁迅先生将自己比喻为“儒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乳。我们今代文人也崇尚风流,凛凛然将自己比喻为“蜡烛”。当然,时代不同,观念各异。鲁迅先生身处的特殊时代,那能与今人相比?

唐朝大诗人杜甫早年也写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寒士”一词,我当初误以为是指遭寒受冻的穷人,后来查看字典才知道,“寒士”更指贫苦的读书人(文人)。这些朗朗上口的好诗我特别喜欢,平时只当诗文读,也没有多少感触。感觉上总认为身为文人就应该穷,不穷就显不出其清高,不落魄就体现不出其斗志。可见,自来文人与贫困结缘,在世人眼中,也就成为“盖棺论定”,理所当然了。

社会发展环环相扣,缺一不行,身为文人,能不能在其中扮演“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坚贞角色,而备受社会人士的敬重与关怀,让老年生活有多少保障。那就得靠相关部门去思考,去评议,然后去打开这千年不变的陈旧“枷锁”了。值得高兴的是,目前华社推展华文教育如火如荼,许多热心人士都蜂拥投身在“救灾”行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精神可嘉。部份志愿人士甚至将自己下放至偏远地区的穷乡僻壤,去赈济受不起教育的贫困学童,为他们送碳,真心诚意,令人感动。不过,我们依然希望,主办当局能将眼光放得更宽点,要济贫,当然也不能忽视这群斗志旺盛,却燃烧得尽的“蜡烛”。最后得声明:写此文的目的并非有意泼冷水。身为文人,淡泊处世,劳苦功高。清清白白,忠忠实实地为文化教育奉献一生,老来还被摈弃于幸福之门外,甚至托钵当“文乞”,公平吗?

故此,我不得不认为,在慈善家们还未考虑承传杜甫精神“兴建义校千万间”,而“商儒”(不是儒商)们都在一窝蜂地赶办“学店”的同时,我认为,何妨暂时将热情收起,为自己的晚年打点铺路,方为上策?


Perhimpunan Penulis Tionghoa Indonesia (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