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金鹰杯报告文学比赛 李玲修
18位获奖人与颁奖人等合影。
李玲修。
印尼的达雅族及本努阿人的习格文化
介绍印尼北加里曼丹的达雅族的生活习格与文化,看得出作者是下了一番功夫调查研究的。印尼有100多个民族,华族作为一员必须与兄弟民族友好相处,因此了解友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有相当必要。本文的意义就在这里。
遗憾的是作者没有用文学形式去描写,有点像资料汇编了。
棉中母校封闭话沧桑
作品写了从1956年到2015年棉兰中华中学师生,25年的沧桑经历。作者是这个沧桑变化的亲历者,有切肤之痛,写起来真实感人。作者通过华中师生特别是老师,在白色恐怖下,为了生存而进行的顽强拚搏,展现了印尼华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和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异域的大放光彩!
作品语言缺干练,不少地方嫌罗嗦。同时,苏哈多下台后的描写,离开了华中师生,流于纯议论了。
乡村女教师阿斯娜和她周围的故事
这也是一篇很值得印尼华文作家大做文章的题材。作为多民族的印尼,为了建设繁荣富强的新国家,各民族都应当为这个国家努力奉献,为这个国家的大厦添砖添瓦。歌颂为国家添砖添瓦的人物,不仅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各民族团结的需要。阿斯娜一心为普及乡村教育的品德与行动是值得人们敬佩的。
如果作者能从华族角度来写阿斯娜,表达华族对其他民族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的先进人物的敬佩与虚心学习之情,无疑将加强作品的份量。
我是谁
这是一篇80后作者的作品。读后使人眼前一亮,感到印尼华文文学后继有人。可喜可贺!
读这篇作品,就像作者与你促膝谈心,娓娓地向你倾诉他自已所经历的故事,以及她的所思所想。像老师叫姑姑、偷看台湾新加坡电视剧、看印尼与中国球队比赛不知站在哪一边等等故事,独特而典型,使读者能与作者产生同样的共鸣:我们印尼华人是谁?我们生在印尼长在印尼,为什么不能与其他兄弟民族一样,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为什么政府要实行消灭华人文化的政策?这几个问号,直插印尼多次发生排华事件的要害,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作者没有在这思考上停步,又通过这几年印尼政治的变化,华语华文得到了解禁。作者用欢快的笔调,写出了自己作为华族一员可以自由自在地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喜悦以及自豪感。中华文化是海外华人的根。有根在,华人就能生生不息。获得根的感觉的心情在作品中跃然纸上。作者还写到:作为印尼大家庭一员,印尼华人还深受印尼文化的熏陶,这又造就了印尼华人有别于其他华人的独特性格,使他们能与印尼其他民族长期友好相处,共同为这个美丽的岛国繁荣富强而奋斗。作者这认识对印尼华人扎根印尼这块热土很重要。
作品文笔细腻。
天谭舞剧院精彩夺目的创意演出
作者用柔美的笔调,描写了印尼巴厘岛天谭舞剧院演出的印尼巴厘各民族的典型舞蹈艺术,展现了各民族舞蹈的斑斓动人的画面,从而歌颂了一位华族女性廖彩珍对巴厘旅游业以及推广巴厘民族文化的杰出贡献。
前半截过多地在巴厘民族舞蹈上做文章,没有在创意上下功夫。这些舞蹈继承了什么?发展了什么?廖彩珍下了哪些功夫?后半截则芜杂了一些,没有在廖彩珍为什么会如此作为写足写透。
作品一个明显的不足是作者游离於“以事带人”写法与“以人带事”写法之间,前半截意写事件为主,后半截写人为主线,但人的刻画又缺乏好技节的细节,如廖彩珍女士下了那些功夫扶植引导天谭舞剧院剧目与舞蹈,这些舞蹈继承了什么、发展了什么均缺乏细致描述。
此外,作为本篇第一主人公的廖彩珍女士形象不够丰满。例如她的身世、家庭是怎样的?廖彩珍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在舞剧院的创业发展历程中,曾遇到那些意料中的国难与未料到的考验?她又是怎样一步一步解决的?现在都没涉及。文学是人学,人物形象没写好,是不能产生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的。但看得出作者是很有实力的,也有激情,这个题材也是很有意义的,写好了会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希望作者进一步深入采访,写出一部好作品。相信作者会修改成一部好作品。
烈火重生 ——苏哈多时期西加华族遭迫害的史实
作者通过自身感受以及深入调查,再现了当年苏哈多独裁政权挑拨民族仇恨,制造排华民族大屠杀的历史事实,读起来触目惊心,令人愤慨。
令人可喜的是,作者没有把大屠杀的责任归咎于异族身上,还写了许多在大屠杀最猖狂之时,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华人的异族兄弟,表现了异族兄弟的善良以及与华人的兄弟情谊。
缺点是作者没有揭示写苏哈多政权是如何煽动起异族人,使他们竟对长期与自已友好相处过华族下如此毒手的?这有助揭露真相,让广大读者了解,使印尼不再重演者悲剧。
印尼华文书店的哀歌
这是介绍印尼华文书店兴衰情况调查报告。作者调查比较周密,因此对它兴衰的分析条理清晰。几十年禁绝华文教育的结果,致使华文读者越来越少,加上电子阅读的飞速发展,华文书籍的销售与阅读,日益式微。印尼如此,新加坡如此,中国(包括台、港、澳)亦如此。碎片化的闪读成了时髦,因此华人的中华文化修养堪忧。中国大陆大力提倡读书运动,原因就在这里。作者唱出的哀歌,并非杞人忧天。
作品显得直白了一点。
卡里汶岛上的渔夫
这个人物值得做文章;一个渔夫,贪穷出身的华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终于事业有成。事业有成之后,又热心于华文教育,而且卓有成效。这种人物在印尼有典型代表意义。作者文笔也不错。
作者没有写出这个渔夫热心于华文教育的内因来。他为什么会如此执着地在岛上推动与普及华文教育?
漫漫长夜显露了曙光 ——由《黑色五月风暴》排华事件谈起
报告文学的选材对其成功往往至关重要。《漫漫长夜显露了曙光》的作者颇有勇气的选了《黑色五月风暴》排华事件这样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题材值得赞许!
这种大事件写起来难度很大,但作者没有贪大求全,而是用自己在“风暴”夜晚惊心动魄的脱险经历中所遇所思来折射出排华事件的时代背景及发生的深刻社会原因。构思可谓别出心裁!
作品语言流畅,充满感染力与激情,使读者如身临其境,目睹排华事件的血腥气味和惨烈场景不禁义愤填膺!与此同时,作者浓墨重彩描写了友族对华人的同情与帮助,展现了华人与印尼兄弟族的血肉相连的关系,感人至深。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没让读者面对黑暗势力悲观绝望!反而激发了斗志和希望的梦想!正如作品结尾所写:“落地生根千岛国,赤道翡翠现英雄!生当作千岛人杰,死亦为赤道鬼雄!……腾激心中,汹涌澎湃荡胸前!抬起头,望窗外,一道曙光,就在这漫漫长夜中从东方的远处渐渐显露出来了!”
作品美中不足的是,副标题太像杂文的标题似可用《黑色五月风暴排华事件亲历记》信手拈来,仅供参考。
十号法令
1959年印尼发布排华的十号法令:禁止华人在乡村居住、经商,并强行限期搬迁。作者通过10号令下达,父母经过半生打拼的家业,遭受沉重打击与损失的故事,再现了当年华人在印尼的血泪史。
作者平铺直叙,流于平淡,缺少感人的力量。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通过对比大中小学从1966年9.30事件以来的变化沧桑史,表现华人在印尼的苦难历程。以小见大,角度选得不错。但作者平铺直叙,记流水账,缺乏典型个性的描述,因而变得一般。
海难
这又是一篇写“章鱼号”度轮沉没事件的文章,文章通过生还的一对英籍夫妇的叙述,重现了当年发生海滩以及死里逃生的情况。但多于就事论事,没有深挖以此海难发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
渺茫
写监狱生活,比较少见的题材。文中写出了几位华裔女囚,或因贪污、或因吸毒、或因贩毒而入狱失去自由的经历,写了她们失去自由的痛苦,也写了她们因一念之差而失足的千古恨。
作品选材新颖,挖掘较深。几位不同出身、性格迴异的女囚跃然纸上,对社会有警示作用。
作者的语言流畅、优美、细腻,是一篇出色的报告文学。
唯一感到不足之处,是作品的标题《渺茫》尚待推敲、不够准确、醒目。
万达亚齐—沙璜海滩难 ——337人遇难,40人生还
作者用散文笔法,描述了1996年发生的沙璜海面的“章鱼号”渡轮翻船沉没,337人遇难的始末。揭露了苏哈多政权长期对国家运输交通安全隐患置若罔闻;事故发生后又推卸责任,对死难者家属更是不闻不问的丑恶行径。这是一篇对贪腐的苏哈多政权讨伐的檄文。
作者在作品中彰显出较深的文学功力。作品结构紧凑、细节丰满、剪裁得当、文字简洁、实属不易。
作品结尾十分精彩:刚经历了海难的亚齐人民在得知苏哈多总统指示交通部长打捞沉入385米深的船骸需耗费500亿盾后,不考虑补偿自家人财损失,毅然要求总统把打捞船骸的巨资改用在多添置非二手货渡轮,改组港务机构,杜绝贪污渎职,让万达亚齐——沙璜海滩两地海上交通建立安全保障,以避免“章鱼号”悲剧的重演。
这个细节十分感人,彰显了饱受灾难的人民群众的天地胸怀!与统治者自私贪婪形成鲜明对比。
感到不足的一点是,如作品能对万达亚齐海滩特区及港口的地理和商业的重要作用略加渲染,那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一层了。
揭开尘封的历史 ——追忆“万隆之鹰”梁绣成烈士母子
追忆万隆华侨梁秀成投笔从戎,回国参加中国空军,最后血洒长空的英雄事迹。这是一位很值得歌颂的华侨青年。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他及他的母亲毅然献身报国,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但是,作者没有深入调查这位烈士在万隆时期的情况,使人看不到他性格其爱国思想的形成原因与过程。作者只是重复别人写过的烈士事迹,没有新的发现,也没有深入的挖掘。同时,文章也芜杂了,特别是开头,扯得远了,没能开门见山。
咖啡飘香遍天下
写台商柯百痒在万隆南部经营金色百林园,种植精品咖啡的事迹。
作者写了参观庄园、了解精品咖啡生产过程,没有在柯百痒的人—— 的形象用笔,显得平板,缺乏立体惑。
文化之旅 ——导访郁达夫足迹
这是一篇可以大做的文章,因为郁达夫就牺牲在这文化之旅中。郁达夫在这避难之地的所作所为,表现了他的伟大人格特征与铮铮铁骨。
作者采用记流水账方式,写一路所见所闻,结果埋没了郁达夫的形象。为此,作 品没有亮点,没有感人之处。
弥留中的母亲 ——“五月暴乱”事件所见所闻所思
印尼排华事件累累发生,很值得印尼华人深思。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本人在五月暴乱中的所见所思所闻,十分细腻地再现了当年暴乱那一幕之惊心动魄的血腥事件,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印尼有100多个民族,华族是当然的印尼大家庭的一员。为什么每次印尼政治动荡,都拿华人开刀呢?这恐怕不单是印尼苏哈多政府“愚民”政策的结果。是否还有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采用转移百姓视线?是否印尼贫富差距太大,造成民族间隔阂难于填平?
祖国母亲是生了毛病,但毛病在哪里?我们华族应当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如果能从更深层次去思考,文章会再上一层楼。
|